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微頭條丨運營僅1個月的民宿景區被拆除 “一建一拆”該誰買單?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運營僅1個月的民宿景區被拆除 “一建一拆”該誰買單?

前腳剛大手筆建設,后腳就要依法拆除,總要多問個為什么

近日,陜西旬陽市城關鎮某村一民宿景區停業的消息引發關注。據媒體報道,建成投運僅一個月的花海民宿景區被認定為違建,隨后被停業、拆除。6月10日,旬陽市自然資源局一名工作人員回應稱,該項目因存在“未批先建、違法占地”等問題被依法拆除。6月12日,城關鎮人民政府向媒體表示,目前當地已成立工作組調查此事,同時督促所涉土地的生態恢復處置工作。

公開報道顯示,這家名為浪漫花海園暨創意民宿的景區,在今年5月才投入運營。當地鎮政府負責人曾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一期項目,運營方每年向村集體分紅30萬元,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把撂荒地充分利用起來變廢為寶,同時又推進農旅高度融合,為旬陽市市民打造了一個集休閑、娛樂、觀光為一體的寶地。”此外,招標信息顯示,該項目一期工程中標金額為377萬余元。

如此剛剛開業,投入不菲又存在多方利好的項目,卻如此“短命”,讓人惋惜,也更讓人難以理解。按照官方的說法,項目是因為存在“未批先建、違法占地”等問題被依法拆除。如果情況屬實,拆除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前腳剛大手筆建設,后腳就要依法拆除,總要多問個為什么。畢竟,數百萬的投資不應該隨隨便便打水漂,建與拆,更不該一天一個說法。

有幾個疑問是需要公開解答的,比如,當地政府公開招標的項目存在“未批先建、違法占地”,是不是意味著當地政府帶頭違法?在手續不完善的情況下,到底是誰給項目違規開了綠燈?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當地已成立工作組調查此事,是否有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嫌疑?短時間內的建與拆,到底是誰拍的板?一建一拆消耗的成本,由誰來出?這些不該是一筆糊涂賬,值得上級部門介入調查。

一個投資數百萬的項目從“未批先建”到匆忙拆除,如果這樣的“短命”項目和違規成本總是由公共財政買單,而不追究個人責任,難免會放大違規操作的僥幸心理。

有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說法稱,涉事民宿景區確系“違建”,“或是超了(耕地)紅線,或是當時手續沒辦全,如果是占用林地,要恢復林地,占用耕地肯定要恢復耕地,具體的(生態修復)實施工作都是鎮政府在負責”。現實中,公共項目“未批先建”的情況有一定普遍性,不少都是默認“先上車后補票”,比如用地性質的調整,一些是在項目完成后才慢慢完成的。但是,一旦碰到紅線約束收緊,這些項目就立馬會露出“違規”的原形。這個項目究竟是不是這種操作,還有待證實,但短時間內上演的建與拆,顯然應該要有人負責。

當前土地紅線約束不斷強化,對于項目建設,地方政府更該樹立更強的合規意識和程序意識。否則,既是帶頭突破紅線,也很容易增加財政壓力。更進一步,重大項目短期內“翻燒餅”,也是對地方營商環境的破壞,因為它直接反映的是一個地方的法治意識和政府信用意識。試問有這樣的案例在先,誰敢輕易在當地投資?說到底,依法依規辦事,才是最為穩妥的方式,而試圖在法律和紅線之外走捷徑,總是難以避免“濕鞋”。(朱昌俊)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