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打工新鮮事兒丨如何確保農村低收入人口看病有保障?_全球快播報

原標題:如何確保農村低收入人口看病有保障?


(資料圖片)

5月18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醫保部門持續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穩步實現農村低收入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堅決守牢不發生因病規模化返貧的底線。

來看一組數據:

2018~2022年,全國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5%左右,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和70%左右。

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醫保助力近1000萬戶貧困居民成功脫貧。

財政每年對居民參保繳費人均補助標準從490元增長至610元。僅2022年,財政補助總額就達6000億元。

確保重點人群應保盡保

中央財政持續加大居民醫保參保補助力度,醫療救助分類資助特困人員、低保人員、返貧致貧人口和納入監測的易返貧致貧貧困人口參保,確保農村低收入人口看病有制度保障。

2022年,全國共資助9766萬困難群眾參保,監測農村低收入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

強化三重制度減負實效

三重制度主要是指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

具體來看:

一是穩定基本醫保住院待遇水平,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

二是普惠性提高居民大病患者報銷水平,并對特殊困難群眾精準實施傾斜支付;

三是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夯實救助托底保障功能。

據監測,2022年三重制度惠及農村低收入人口就醫1.45億人次,幫助減輕費用負擔1487億元。

健全防止因病返貧致貧長效機制

指導各地做好高額醫療費用負擔患者監測預警,及時將符合條件的重點監測人員納入醫療救助范圍,協同相關部門實施綜合幫扶。

2021年以來,各地主動推送預警信息740萬余人次。此外,還通過醫保目錄調整和常態化開展藥品醫用耗材帶量采購,合力降低農村低收入人口的就醫成本。

下一步,醫保部門將在持續鞏固拓展“基本醫療有保障”成果基礎上,大力推進醫療保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一是推動建立多元化醫療救助體系,完善統一規范的醫療救助制度,統籌提高困難家庭大病患者救助水平。

二是完善高額費用負擔患者綜合幫扶機制,推動慈善組織、商業健康保險、醫療互助等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救助保障,更好發揮保障合力。

三是抓好抓實鞏固拓展醫保脫貧成果聯系點建設,深入總結地方實踐經驗,探索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醫療保障助力鄉村振興專項救助行動。

此外,相關部門采取一系列措施,推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持續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

推動醫療衛生資源下沉?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縣域巡回醫療和派駐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立穩定的縣域巡回醫療和派駐服務工作機制,鄉級醫療衛生人員隊伍進一步壯大,持續保持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農村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明顯提升,實現“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里解決”。

此次《指導意見》立足縣域人口流動變動趨勢和鄉村形態變化實際,采取“固定設施、流動服務”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分別提出“巡診”與“派駐”機制,推動服務重心下移、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不僅對時間、頻次、工作內容等都做出了具體規定,而且對相關工作細節提出了明確要求。結合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特點合理安排巡診服務時間,通過巡診(巡回醫療)車、流動醫療車等多種形式向農村居民提供上門服務,使農村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優質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每周在村衛生室工作時間不少于5日,每日不少于半天的派駐工作機制。

如何使鄉級醫療衛生人員隊伍進一步壯大?

引導大學生村醫服務農村?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的通知》。

《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間,在部分省份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由各省專項招聘醫學專業高校畢業生免試注冊為鄉村醫生到村衛生室服務。未來,除訂單定向培養和直接招聘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村醫以外,將主要通過實施專項計劃填補鄉村醫生空缺崗位。

《通知》強調,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拓寬大學生鄉村醫生職業發展空間,鼓勵引導大學生鄉村醫生考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支持鄉鎮衛生院公開招聘符合條件的優秀大學生鄉村醫生。以縣為單位每5年動態調整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總量,拿出一定數量崗位公開招聘優秀大學生鄉村醫生。縣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組織做好崗前培訓。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加大繼續醫學教育資源供給。中央財政通過現有衛生健康人才培養項目,確保大學生鄉村醫生上崗后3年(含)內完成一輪培訓。教育部門統籌教育資源,為大學生鄉村醫生提供學歷提升教育機會。

同時,也不斷有年輕人回到鄉村,扎根農村,服務農村。

00后村醫成全村的“小棉襖”

在廣西柳州市魚峰區最偏遠的水山村,00后村醫韋冬梅守護著一方村民的健康。

木門白墻,診斷室、觀察室、處置室、藥房一字排開,在最顯眼的地方掛著一塊“鄉村醫生去向公示牌”,上面寫著:韋冬梅,在村。

年幼的小冬梅一出生就被放在路邊,是身為黨員的“父親”韋國欽收養了她,父女兩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清貧卻幸福。2015年開展脫貧攻堅后,韋國欽家建起了新房,日子剛好起來,養父卻患上了重病,家里一度又陷入了困境。

在鎮政府的支持下,韋冬梅在村里做起了扶貧信息員,既能照顧養父又能為村里的脫貧事業盡一分力,工作起來她格外認真。那段時間,為鄉親減輕病痛,成為一名醫生的種子在她心里扎下了根。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她順利考上了定向村醫。養父離世后,她毅然回到最偏遠的水山,成為魚峰區最年輕的一名村醫。

水山村常住人口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韋冬梅需要經常上門走訪,了解大家的健康狀況和就診需求。她發現,村民們健康意識薄弱,只要不影響日常生活,一般不會主動去衛生室。慢性病拖久了,終會拖成大病。因此,她經常給村里偏遠村屯的村民宣傳醫療政策,開展入戶診斷,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韋醫生不僅工作認真,而且對我們非常有耐心,以前檢查要到鎮上,現在她直接上門,方便多了!她就是我們的貼心‘小棉襖’。”工作大半年來,韋冬梅已經得到了十里八鄉村民的認可和點贊,鄉村醫生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綜合來源:央視新聞、新華社、中國新聞網、中國青年報、健康報等)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