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長“紅”并非局長常“紅” 全球播報
(資料圖片)
原標題:景點長“紅”并非局長常“紅”
5月18日,新華社刊發一篇題為《跟風制造文旅局長“網紅”,請適可而止》的文章指出,不少地方推出文旅局長“網紅”的宣傳只注重表象,把宣介重點放在了文旅局長本身,過于重視夸張的表現方式,并無多少實質內容,最終導致拍出的大片小片“千片一面”。
近年來,文旅局長們各顯才藝“火出圈”,著實讓人們看了一次便“念念不忘”,讓冷門景區搖身一變,成了大家心中的“詩與遠方”。不論是賀嬌龍一襲紅衣策馬雪原,還是劉洪頭戴斗笠、身著古裝、手牽駿馬,在高原山水間“笑傲江湖”,抑或是都波身穿鄂倫春族傳統服飾,在白雪皚皚的森林里化身“森林的主人”……他們用獨特的形象,成功“帶火”家鄉的絕美風景和特色產品,值得我們點贊和喝彩。
“網紅”局長的“花式內卷”,確實引來了流量、形成了聲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地方過度看中個人“出圈”而非景點“出圈”,在推介宣傳時,著重渲染個人魅力,甚至出現過度包裝、刻意賣萌、虛假宣傳等,類似這種沒有“卷”對方式、沒有“卷”準對象、沒有“卷”出高質量服務成效的做法,勢必會落入“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尷尬境地,值得警惕。
事實上,文旅局長“火出圈”,其“火”是為文旅而火,并非為自身流量而火,也非為嘩眾取寵而火,而是變流量為留量之火。換言之,流量能否轉化為“留量”,決定因素并不在于“局長出圈”,而是在于旅游資源和服務本身,只有不斷提升景區品質,讓游客置身如畫風景中發自內心感嘆一句“沒白來”,產生“不虛此行”的正面感受,才是文旅宣傳與文旅發展的共贏之道。
城市、景區想要“火出圈”,除了拼裝扮、拼顏值、拼噱頭,更重要的是拼旅游創意和服務,把拼勁用在刀刃上。住宿、出行、消費、游玩、飲食,每一環都關系游客的出行體驗,只有做好前端“出圈”、把握后端“品控”,環環相扣、品質支撐,才能讓更多“頭回客”變為“回頭客”。相反,如果僅僅拿“局長”的身份當賣點,第一波嘗鮮的游客負評不斷、吐槽不絕,必將出現“翻車”現象,得不償失。
地方紅不紅,關鍵看服務,不是看網紅,不是去跟風。很多網友表示,景點長“紅”應該是“政府搭臺,群眾唱戲”,文旅局長如果成了“專業麥霸”把戲唱完了、唱過頭了,群眾這個主角就沒戲唱了。淄博燒烤為什么會“火出圈”,不是靠文旅局長出圈,靠的正是政通人和組合拳,收獲了全國各地游客的“關注”和“點贊”。
“出圈”憑實力。與其看到別人吃肉流著口水去跟風模仿,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梳理,用心摸摸自己的家底,腳踏實地尋找出路,這才是把“流量”變“留量”的正確打開方式。(李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