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特色產品 環球觀天下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特色產品

又到小長假。出門旅游就是吃點、玩點、買點。但是,就拿買旅游紀念品來說,常常是見到時覺得新奇好玩,買回家后就成了雞肋。很多東西都是“義烏牌”,沒啥特色。

再拿吃的來說,有些東西在當地吃吃還蠻可口,真買回家吃就索然無味了。前些天去了趟長沙,在太平街排隊買網紅臭豆腐,剛油炸出鍋,蘸上佐料吃到嘴里那叫一個爽。店里也有賣同款真空包裝的,說是帶回去開袋即食,昨天拿出來一嘗,怎么就吃不出在老街里的味道呢?

記得在廣州時,曾到一家著名的鴿子店吃早茶。他們家的鴿子有十幾種做法,每一道鴿子菜端上桌時,同桌都會搶著拍照,每人一兩塊鴿肉吃在嘴里,再配上這家店的特色點心和茶飲,就差驚呼“太好吃了”。畢竟吃不全所有的鴿子,于是就掃碼網購了幾個品種。但是,回到上海,晚上吃飯時加熱了幾只鴿子再嘗,竟味同嚼蠟。想想也是,那種在早茶店吃鴿子的興奮已經蕩然無存了。用句抖音里的熱詞,叫“沒有那個狀態了”。

所謂“特色”,離開了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氛圍,尤其是特定的文化狀態,再好的東西往往也很難讓人喜形于色。說到底,人們吃的、買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地域特色文化。舉個例子。你到上海郊區幾個古鎮走走,都有賣扎肉的,就是用稻草扎緊,用小火慢燉的紅燒肉,做工不復雜但非常好吃。然而,在市區各大熟食店卻很難看到有賣扎肉的。為啥?或許就是文化使然。因為扎肉只屬于鄉村田野,定要在那裊裊炊煙中嘗著,才有滋有味,在現代化的大都市里,并沒有它們合適的容身之處。

近日,工信部等十一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對普通百姓來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更希望地方特色食品能給我們帶來當地的文化故事,讓我們的舌尖長久記住地方味道。(王蔚)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