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播報】創新要用好園區也要走出園區
(資料圖)
原標題:創新要用好園區也要走出園區
在沙坪壩區,重慶師范大學老校區內的數棟閑置教學樓變身為“拾光閣·數字軟件園”,入駐優質企業90余家;背靠重慶大學A區,曾經的縫紉機廠廠房升級成“創客港·未來科技園”,2022年產值突破26億元……曾經,這些老舊或閑置的空間載體沉沒于時光深處,無人問津;如今,它們再次被激活,成為沙坪壩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的重要載體,成為新重慶高質量發展的一道道靚麗風景線。
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能孕育出高質量的創新成果。近年來,越來越多創新產業園區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把園區用好用足,能讓創新主體踏上發展的跳板,站得高、看得遠、走得穩;與此同時,創新也要走出園區,讓創新的成果、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手段、創新的氛圍飛入更多“尋常百姓家”,在全社會構建一幅“百花齊放”的嶄新畫卷。
創新主體要用好園區的豐富資源。創新園區往往擁有優質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運輸等等,能夠大大降低企業成本,為其研發核心技術騰出空間與時間。園區內,創新主體間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局面,營造精益求精的發展氛圍;各個企業結成行業聯盟,針對共同的技術難題進行研討……園區為創新主體提供了強勁助力,企業要善于把握機遇,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地方要用好園區聯結校企,促進成果孵化。實驗室里的研究成果如何步入市場?校園內的創新資源如何服務社會?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在化解創新成果轉化鏈條上的堵點和痛點。產業園區的存在,為創新成果的“中試”提供了實踐平臺,把實驗成果放到實踐中反復“摔打”,讓創新成果最終得以平穩“落地”。例如,在“創客港”,重慶市先進輕金屬研究院,就根據市場要求對鋁鎂復合板厚度進行調試,而后應用于汽車電腦、航空航天等領域。園區借助“環大學”這一優勢,整合科研資源,吸納高??苿撊瞬?,成為創新的孵化容器,搭建起產學研之間的橋梁。
創新創業要用好園區,卻不能止步于園區。創新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一種積極進取、銳意變革的觀念和態度。只有全社會形成開放包容、追求創新的共識,才能讓更多的種子落地生根,成長為一棵棵蔭及大眾、支撐發展的參天大樹。(祝佳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