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今日聚焦!“二陽”來了?不必過度恐慌,但應做足準備


(資料圖片)

原標題:“二陽”來了?不必過度恐慌,但應做足準備

近日,不少網友曬出顯示陽性的抗原圖片,稱自己或家人“二陽”了?!岸胃腥尽钡牟ǚ逭娴膩砹??又是否會影響“五一”出行?一時間,相關話題再度成為輿論焦點。

自對新冠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以來,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隨著各地相繼平穩度過感染高峰期,新冠病毒也一度淡出公眾視線。但曾經的“中招”經歷,還是給許多人留下了“痛感”,當網上及身邊有“二陽”的消息出現,大家多少會有些擔心。對此,我們還是要在科學認知的基礎上,保持平常心態,避免過度恐慌。

一來,眼下流行病毒在國內并未成勢。近期,由于XBB.1.16變異株在亞洲部分國家廣泛流行,我國相關輸入病例有所增加。據統計,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20日,我國共監測到42例XBB.1.16變異株。但本土病例中XBB.1.16仍維持極低水平,未形成傳播優勢。特別是對已經在去年12月、今年1月感染過的人群,體內抗體還處在較高水平,二次感染風險并不大。且眼下,既無感染XBB.1.16而導致重癥入院或死亡增多的報道,也未見與其他奧密克戎亞分支相比疾病嚴重程度更高的報告,即便是網上的“二陽”病例,從自述來看癥狀也比首陽要輕。

其二,應對舉措和社會心態都已更加成熟。從發布“新十條”措施算起,我們國家用了不到2個月時間就實現了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在這一過程中,從整體公共應急水平,到醫療手段、資源配置,都得到了充足歷練與提升。而共同經歷感染高峰后,公眾對病毒變化趨勢的認知也更加理性。正如有網友評論的,“如果真感染了就及時就醫、對癥治療?!笨梢哉f在輿論的整體感知上,整個社會對新冠病毒已實現了有效的脫敏。

當然,不恐慌不等于不在乎,不焦慮不代表不防范。有專家指出,目前仍處于“首陽”填空期。也就是說,對沒有感染過的、沒有打疫苗的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還是存在較大的感染風險。特別是“五一”假期即將到來,人員流動聚集大幅增加,重點人群更要做好健康監測、積極接種疫苗,盡量少去人流擁擠、空氣流通性不好的地方。而對感染過并早已“陽康”的朋友們來說,盡量別生病、少遭罪,也是最實在的期盼。就拿戴口罩來說,很多地方已明確“不強制”,但大家還是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出判斷。比如,在較為擁擠的公共交通上、在人員密集復雜的景區里,還是做好防護、注意衛生才更安全。

應對“二陽”,個人“多加小心”是一方面,更有賴于公共治理能力的繼續提升。必須看到,新冠病毒并沒有消失,仍在不同國家地區不同程度地流行,未來變化走向還有不確定性。就國際經驗及病毒傳播規律而言,在感染高峰之后,通常都會出現多輪小規模感染。而隨著我國多數人感染后的時間延長,體內抗體水平也會有所下降。著眼于更多人更長久的安全健康,方方面面都要做好準備,發揮過往經驗,針對性地盯緊此前買藥難就醫難等現實問題,提前做好儲備,及時科普提示。總之,把問題想在前頭,把功夫下在平時,就能讓我們的疾控和醫療資源成為大家心里最托底的存在。

理性認知,科學判斷,精準施策,始終是我們應對病毒傳播的基本遵循,也將是我們面對各種潛在風險的有效法寶。對于可能的“二陽”波動,保持平常心,做好分內事,我們一定能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護我們繁榮火熱的生產生活。(關末)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