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今日快訊:數字公共外交興起,中國有優勢

原標題:數字公共外交興起,中國有優勢

最近,中法和中美之間的兩起公共事件引人注目。法國總統馬克龍結束訪華之旅后,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則短視頻,以Vlog的形式回顧了自己在中國的旅程。其中不僅有聚光燈下與黃渤握手擁抱和與中大學子熱情見面的場景,也包括在酒店房間里和會議間隙與幕僚聊天的私人鏡頭。整個短視頻節奏緊湊,頗有網紅短視頻的敘事風格,表達了對此次中國之行的積極態度。

另一邊,美國孟菲斯動物園的旅美大熊貓“丫丫”的處境則頗為艱難。透過動物園游客所拍攝上傳的短視頻,全球民眾都直觀地看到“丫丫”毛發脫落、精神狀態不佳。這與此前公眾對于“熊貓外交”的熱切期待形成鮮明反差,其內容則迅速在全球各大社交媒體平臺擴散并引發熱議,通過短視頻關注到這一消息的中國政府則第一時間派駐專家照顧它,并與美方協商安排“丫丫”盡快回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兩起公共事件一喜一憂,但背后驅動它們成為備受關注議題的動力之一都是短視頻的媒介形態。近幾年里,短視頻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興起帶來了社交媒體和數字平臺內容形態的整體性轉變。在用戶、內容和流量整體向短視頻遷移的背景下,社交媒體和數字平臺“視覺轉向”成為當下國際傳播和公共外交值得關注的重要趨勢。

在數字公共外交興起的背景下,短視頻正在塑造本國積極形象和建立跨國情感連接層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正如前面兩個案例所呈現的,一則短視頻可以成為增進不同國家民眾之間感情的催化劑,也可以成為引發跨國危機的導火索。究其原因,短視頻在視覺符號的調用和情感態度的喚起層面展現出與傳統媒介形態完全不同的特點,它在可視化和情感化層面的獨特優勢,使得短視頻驅動的公共外交呈現出與傳統公共外交完全不同的新面貌。

一方面,短視頻更多調用音視頻符號作為內容素材的核心,它能夠有效跨越語言和文字的藩籬,幫助不同文化圈的受眾借助視覺符號更好地共享信息。雖然受眾可能不懂法語,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從輕快的節奏和充滿張力的畫面中感受到法國總統積極友好的態度。因此,短視頻天然具有的“跨文化”屬性,非常有利于公共外交的觀念傳遞與態度表達。

另一方面,短視頻非常注重在短時間內利用音視頻的配合形成情緒喚起。在短視頻平臺上,孟菲斯動物園的游客和動物保護人士將熊貓“丫丫”的視頻配上具有哀傷色彩的音樂,加劇了受眾對于“丫丫”現狀的擔憂和同情,進而有效推動其上升為影響到中美兩國民眾情緒的公共外交事件。

由此可見,短視頻為近年來興起的數字公共外交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這也為中國在公共外交領域彎道超車提供了可能性。細數公共外交的歷史不難發現,美西方國家一直以來主導著公共外交的形態演變。在機構主導的時代,美國成立了最早的公共外交組織——美國新聞署,德國建立了全球最早的文化公共外交機構——歌德學院;在媒介主導的時代,美國率先推動以“美國之聲”為代表的機構媒體公共外交和以“推特外交”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公共外交。

由于中國在公共外交的實踐上起步較晚,我們此前更多是以“跟著講”和“順著講”的方式,學習和模仿海外公共外交的經驗。但在短視頻領域,我們已經擁有了較為成熟的媒介生態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抖音、快手等平臺上,短視頻內容形態主題繁多,由抖音模式發展而來的TikTok等在全球范圍內也搭建起以短視頻為形態的信息基礎設施,這都說明我們相較美西方更加熟悉短視頻的內容生態和傳播邏輯,能夠在這一領域真正做到“領著講”。因此,數字公共外交的“短視頻化”恰逢其時。

利用中國在短視頻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上的優勢,公共外交實踐可以充分吸納短視頻的媒介形態,構建更具跨文化吸引力和全球感召力的新敘事體系。一方面,可以吸納業余博主與網紅經紀公司加入,在內容生產層面豐富短視頻公共外交的內容與形態;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短視頻公共外交內容生產與發布的戰略傳播協同機制,圍繞熱點外交議題,投放相關短視頻內容,更好地吸引全球受眾,特別是在短視頻媒介生態下成長起來的全球“Z世代”青年。

在全球數字平臺“視覺轉向”的大趨勢下,可見、可感、可共情的短視頻將在公共外交場域發揮力量,助力呈現一個更加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

(王沛楠,作者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寫作中心主任助理、講師,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