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當前看點!冒充清華研究生成網紅:背后是解不開的“名校情結”


(資料圖片)

原標題:

冒充清華研究生成網紅:背后是解不開的“名校情結”

近日,無業人員張某在短視頻平臺自稱是清華大學在讀研究生,并辦了一張假的學生證,混進校園,拍攝、發布一些在清華大學校園的短視頻,成為了“百萬網紅”。隨后張某因販賣虛假文創產品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50萬元。(4月16日《都市時報》)

“我從小一直有名校情結……將個人資料中的畢業院校填寫為清華大學,一開始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縱觀事件全貌,從張某創號到成為百萬網紅再到售賣虛假產品直至犯罪,對于學歷至上的“名校情結”似乎貫穿了整個過程。張某本人因為“名校情結”打著清華研究生的幌子坐擁流量與金錢,而追隨他的網友們也因“名校情結”給張某加上了一層“濾鏡”,盲目地相信與追捧這位所謂的“學霸”。更有網友戲稱:“100多萬的粉絲竟然都看不出他是個騙子。”

“名校情結”,一直以來都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從古代的科舉制度開始,對于“學歷”的崇拜就已經誕生了,金榜題名意味著地位飛升,而拔得頭籌拿下狀元更是大喜之事。一直到今天,這股風氣仍在延續,無數人為了名校前仆后繼,學歷似乎在宣判著一個人的未來。小時候家長老師口中的“上名校”、社會資源向名校的傾斜、職場hr規定的“非985 211不要”、對于職業教育的歧視等都是促使人們形成“名校情結”的動因。進入社會以后,就業壓力與選擇迷茫使得更多人將原因歸咎于“學歷”之上,“名校情結”越來越成為全社會人心中一個解不開的結。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名校,除了少部分的人會選擇無限次復讀直至考上名校外,大多數人會把自己的“名校情結”寄托在他人身上,或是寄托于自己的伴侶與小孩,抑或是寄托于虛擬網絡上的陌生博主。前者造就了相親市場上的“學歷歧視”,以及家長傾注心血培養的“雞娃”;后者便使得互聯網上“高學歷網紅”扎堆,學歷標簽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所謂的“流量密碼”。

當下,打著“清北”等名校旗號的博主在自媒體市場上屢見不鮮,但并不是人人都是高質量視頻的產出者。像近期引發熱議的“清華張小年”和“北大全嘻嘻”,她們以高材生自詡卻堂而皇之地產出令人疑惑的內容,讓不少人對名校生“祛魅”,更不用提此次事件中的張某這種本身就是“假冒偽劣”的類型了。

其實“名校情結”的存在固然有一定的道理,清北學生無疑是時代的驕子,高學歷也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一個人的能力。我們不能否認名校生的優秀,但也不能被名校的光環蒙蔽了雙眼,陷入“唯學歷論”的誤區之中。人才從來都不是固定式的,例如被杭州認定為高層次人才的95后快遞小哥李慶恒,沒有高學歷卻也能憑借自己精湛的職業技術實現人生的價值。

學歷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全部,將一個人是否為高學歷,是否上名校視為判定其優秀與否的標準無疑是扭曲的、荒唐的。個人不能因為“名校情結”而虛榮心作祟從而犯錯,也不能因為名校濾鏡而失去了辨別真偽和優劣的能力,更不能因為“名校情結”而失去了對自身、對未來的規劃;社會也不能因為“名校情結”進行學歷歧視,不能將“名校”設置為進入職場的“門檻”。解開“名校情結”這個結,還需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們任重而道遠。(郭雨欣)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