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別再讓大學生因跟不上“社會時鐘”節奏而焦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別再讓大學生因跟不上“社會時鐘”節奏而焦慮
“從高考到上大學,再到讀研,一路都挺順利,現在卻在找工作上被‘卡住’。”吳浩是南京某高校應屆畢業生,他表示自己曾每一步都合上了“社會時鐘”的節拍,但目前臨近畢業,還沒找到工作,讓他有種“沒跟上節奏”的感覺。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發布的一項有2001名青年參與的調查顯示,65.5%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一直被“社會時鐘”推著走。
“社會時鐘”一般是指一種由主要生活事件排序而成的規定性時間表,它約束著個體要遵守固定的規范,常聽到的“到什么年紀做什么事”就是“社會時鐘”的直觀體現。如果個人的人生節奏落后于社會規定的時間線,這種“時差”就容易讓人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
對于求職“社會時鐘”難以暫停的原因,受訪青年首選經濟實力不允許,比例為54.2%。其次是害怕競爭力會降低,為52.1%。比例均超過半數。其他還有:試錯成本太高(44.0%),擔心一步落后,步步落后(42.5%),同輩比較帶來的壓力(39.9%),父母不理解不認可(37.1%),年齡歧視普遍存在(22.7%),不符合社會的期待(10.0%)。
由此看來,在“如果我停下來了,就意味著父母要更辛苦”這一普遍狀況難以很快改變的前提下,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競爭力應該是克服“社會時鐘”焦慮的最有效手段。
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的難題,除了用人需求收縮外,還普遍存在畢業生專業知識與社會發展實際需要脫節、技能本領與用人主體實際需要脫節、態度認知與用人主體組織文化脫節等供給側結構性矛盾。
從供給端來說,要創新就業指導來提高競爭力。就業指導不能是急就章,不能只關注畢業季,而要前置到新生入學季。今年全國兩會上,就有代表表示:“現在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進了社會還要由企業再培養兩三年才能適應工作。這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是對社會效率的巨大拖延。”解決這一脫節問題,就要專業設置至少能預測企業社會4年后的需求,就業指導隨專業學習而跟進。同時,高校還要開設相應的微專業,培養大學生口頭表達溝通能力和公文寫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需求端來說,要創新就業培訓來提高競爭力。大學生畢業后,政府和企業要針對不同用人單位的特點,對畢業生展開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和心理健康培訓,讓畢業生以“一技多能”,在用人單位收獲“一席之地”。
就大學生自身來說,在更多不確定性面前,不必過于計較“社會時鐘”的確定性,只認同時間的一種可能性,而是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多種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要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并盡力向這個目標靠近,而不是看別人“中標”的結果而增添自己的焦慮感。
總之,大學生跟不上跟上“社會時鐘”節奏,必然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效率。在當前重點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背景下,這一問題亟待引起高校、政府和社會重視。(丁慎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