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藝術或是商業活動“發動機”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藝術或是商業活動“發動機”

“預見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親手創造未來”,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曾談到他的偶像是那種既擅長人文又能駕馭科學的人,兩者的聚合通常能迸發出非凡的創造力。后來他如愿以償地創造了未來,不僅制造出革命性的產品,還造就了一家極具創新力的公司,喬布斯也成為創造力、想象力以及持續創新的標志。如今,伴隨數字化和智能化浪潮迭起,創造力越來越成為創新型經濟的關鍵因素。

如果說創造力是打開商業創新的“金鑰匙”,那孕育創造力的土壤又從何而來呢?

在《把商業難題交給藝術》一書中,作者增村岳史闡釋了藝術思維在商業中的應用以及它對商業創新的價值。他在書中剖析了藝術思維對商業創新的影響,并介紹了大量運用藝術思維給商業帶來創新的實例。比如,在Meta公司總部,到處都能看到藝術元素;IBM坐擁1500名設計師,還專門為員工提供繪畫課程;喬布斯將他關于藝術的深層思考及學習經驗付諸于蘋果設計,創下了輝煌的商業戰績……無論是蘋果、Meta、IBM還是索尼、豐田都因為注重藝術思維,善于發揮藝術思維的價值而實現了突破和創新。

由此可見,藝術其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諸多領域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藝術更是能夠激發創造力,為商業、科技的進步、創新提供所需的養分。“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正是音樂賦予我無邊的想象力。”這是愛因斯坦獨特的思維方式,他喜歡用小提琴即興演奏的方式去尋找思維的靈感。藝術思維就像是擁有魔法的魔杖一樣,揮灑出的閃電常常會在無意間點亮思維,釋放出天才般的創造力,無論是在科學還是在商業等諸多領域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

同樣,在商業創新領域,那些為世界所震驚的劃時代的產品和服務,很少是依賴縝密的市場調查做出來的。這正如從煉金術到化學的思維方式變化是突破性的,建立新的思維方式往往是最困難的,而藝術思維即是一種能突破商業局限性的思維方法。

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正值索尼公司在全球急速擴張的時候,創始人井深大不顧營業部基于市場調查和市場需求考察的強烈反對,堅持要求設計發布一款能夠便捷攜帶,專門播放音樂的小型播放器——隨身聽。這款隨身聽是出于個人感性而誕生的產品,僅僅是因為井深大希望在飛機上能夠聽到自己最喜愛的古典音樂。誰也沒想到,“隨身聽”不僅成功發售,還在全世界創下了驚人的銷售紀錄。盡管經驗對解決問題非常重要,創新通常也需要從1到2,從2到3、4、5的升級進步,但是偉大的創新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藝術能夠帶來有創造性的見解,而這些見解會通過技巧付諸實踐,實現從無到有的創造。可見,藝術或許能成為系列商業活動的“發動機”。

藝術是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即是創意家,通過精神之眼去穿透事物的面紗,釋放靈感和創造力。現代繪畫之父塞尚把藝術定義為將感官在自然界中所感知的東西,透過靈魂的再現。而在畢加索看來,“畫家的眼睛,能夠超越現實,而藝術的使命就是喚醒想象”。文森特·梵高則更直接地說,“不要熄滅你的靈感和想象”。憑借藝術的想象力,藝術家常常能顛覆以往的傳統觀念,突破司空見慣的常規思路,想出獨特新穎、意想不到的點子。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都會自嘲“我一點藝術細胞都沒有”,而在增村岳史看來,細胞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只不過需要不斷培養其藝術性。也就是說,創意是與生俱來的,只不過需要不斷被喚醒。畢加索就曾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于長大之后是否還能保持藝術家的靈性。”藝術思維需要通過不斷的后天訓練來喚醒,美術館里的繪畫鑒賞、音樂廳的現場演奏、學習素描……都有助于喚醒感性,在不知不覺間提高洞察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藝術思維可以幫助實現諸多領域的突破,但是如果訓練藝術思維僅僅是“夾帶私貨”,是為了功利性地追求商業上的成功,那恐怕無法觸碰到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思維,因為即使是精通藝術的人,創新的點子也不可能像煮開的沸水一樣“咕咕”往外冒。藝術不是功利性的,一味追求藝術的即時實用性只會適得其反,藝術思維其實就像涵養創造性這棵大樹的水源一樣,只有通過不斷地積累和訓練,創造力才會不斷注入深層思維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作用于現實,而這才是以藝術思維破解商業難題的真諦。(孫亞軍)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