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觀察:強信心擴內需 推動消費盡快恢復

原標題:強信心擴內需 推動消費盡快恢復


(相關資料圖)

《政府工作報告》在對今年經濟工作的建議中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大宗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

中國已經全面進入到工業化發展后期,消費成為這個時期最主要的增長引擎。2022年,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2000美元,進入公認的消費主導經濟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從最高時的60%多,下降到2022年的34%,可以說,經濟重心已經轉變為內需為主,消費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因而,推動消費盡快恢復是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關鍵。

《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提及“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促進消費,關鍵是要提振消費者對未來收入和保障的信心。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穩定的就業預期和逐漸完善的社會保障是消費信心的根本來源。如何讓消費者普遍產生這幾個方面的穩定預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

一是要繼續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破除各種隱性壁壘,提振民間投資信心,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民營企業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建立起來了,自然會傳導到全社會80%的就業人口。

二是繼續放水養魚,進一步簡政放權,放寬市場準入,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良好營商環境,激發投資和創業。從近些年的商事改革成果看,開設企業的速度和企業到政府辦事的效率明顯提升、需要較高準入門檻的行業不斷減少,總體而言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但同時一些隱性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業發展,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都面臨極大的風險,需要民營企業有非常強的信心才敢于投入。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沒有天花板和玻璃門的營商環境是民營企業敢于投資擴大再生產的基礎。

三是繼續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水平,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從各發達國家現代化的進程看,解除民眾的后顧之憂,進一步降低醫療費用尤其是重大疾病中個人支付的費用比例對激發消費潛力有著直接的相關性。

四是政策推動更多的“半城市化”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在未來的15年,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將由當前的4億擴大到8億左右,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這個數字的如期實現,是中國經濟轉型為消費主導的第一個大前提。

五是鼓勵消費領域的模式創新。從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歷史看,一個國家進入工業化后期,中產階級群體將迅速擴張,按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的說法,就是進入了“豐裕社會”。在這個階段,生產者的目標不僅僅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是要刺激消費者的需求。新的商業模式更容易建立起品牌,新的品牌更需要新的商業模式作為成長路徑,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品牌形象結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費者的欲望。

這幾方面措施落實到位,將對消費信心提振起到關鍵作用。

(作者:劉戈 中央電視臺財經評論員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