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世界焦點!科研成果產業化瓶頸猶在 科企雙向驅動需要加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科研成果產業化瓶頸猶在 科企雙向驅動需要加速

“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產業化率低,成為當前制約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銳科激光副董事長、總工程師閆大鵬對記者說。今年,是閆大鵬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第六年。作為有過5年履職經驗的“老代表”,他持續關注企業自主創新、科技自立自強。

閆大鵬認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產業化率低問題,尤其是財政資金投入在研發過程中形成的資產,包括發明專利等無形資產或裝備設置等有形資產,無法順暢賦權給技術發明人,嚴重影響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和創造性,造成創新資源的極大浪費。

閆大鵬說,建議從頂層制度設計上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中核心技術發明人的權責匹配的瓶頸問題,例如人才、項目、資金、平臺、收益等方面,使科研人員有責任感和獲得感,從而真正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潛力和活力。

這位代表確實說出了當下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的核心癥結。這個癥結,許多科研人員一直“不好意思提”,制度上也沒有明確的安排。在不同的科研單位,眾多科研人員長期埋頭苦干,為研究而研究,最后形成的論文很大可能會被束之高閣。研究成果能不能適應市場,是不是市場急需的東西,則并不在科研人員的關心之列。長此以往,科研與現實脫鉤、與需求背離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至于為什么脫離市場,另一個原因,則是科研人員長期埋頭研究,少有走進市場的時候,這也在一定程度束縛了科研人員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相比之下,企業的需求、市場的要求,則會更加直接,甚至是“毫不留情”的實用主義。任何務虛的、低效的創造發明,都是會迅速被淘汰。

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產業化率低,既要從制度激勵、科研傳統入手,也要從市場倒推的角度來加速。甚至,市場的力量應該是第一位的。在市場化過程中,科研人員如果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掌握相應的股權和專利權,甚至還能參與投資,那么對于煥發科研人員的智慧,才是具有決定力量的。與此同時,企業家+科學家的組合,才能真正讓科研變得可持續、有市場,并形成更強的競爭力。當前普遍缺少的,還是這種組合。

更好地分配,才有更好的創造。期待一些龍頭機構和龍頭企業能夠雙向助力,加快解決科研成果無法轉化的問題。(戚耀琪)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