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鐘愛的三名碑在家鄉公道復刻成功
有著“三朝閣老”之稱的清代大儒阮元,也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大家,曾藏三名碑于公道阮氏祠堂,分別為秦代《泰山碑》、東漢《華山碑》、三國吳《天發神讖碑》。民國年間祠堂被毀,《泰山碑》《天發神讖碑》消失不見,《華山碑》現藏于揚州博物館。近日,傾注阮元畢生心血的三名碑在他的家鄉公道復刻完成,文化名城再添一處人文景觀。
歷時七年原樣再現
阮氏祠堂舊址矗立三名碑
【資料圖】
“從2016年開始,復刻三名碑工程歷經七年之久,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終于如愿以償,了卻了阮氏家族的心愿?!比钤耸缹O阮衍喜介紹,新刻成的三名碑位于阮氏祠堂舊址、公道中學三碑亭內。
“公道是阮元的家鄉,公道中學一直想為這位鄉賢設立紀念場所,最終決定復刻傾注阮元畢生心血的三名碑?!比钛芟步榻B,在公道中學校友朱先生的資助下,開始啟動三名碑復刻工程,用于陳放三名碑的三碑亭建成于2020年。
經過多方努力,找到了三碑的拓片資料,據此進行復刻。“復刻工程最大的難度是如何拓印,因為拓片原片在博物館,只有想辦法把拓片輸到電腦里,由于拓片分辨率不高,輸入電腦后每個字都辨別不清,需要人工一一辨認,對照筆畫逐一糾錯,重新加工制作。”阮衍喜介紹,碑上的每個字都反復對比、論證,力求尊重歷史,原貌再現。
收藏并摹刻三名碑
親自護送回阮氏祠堂珍藏
阮元當年是如何摹刻三碑并珍藏于家祠,阮元與這三碑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三碑中,《泰山碑》刻于秦,《華山碑》刻于漢,《天發神讖碑》刻于三國?!八鼈兊臅v史地位都很高,《泰山碑》為李斯小篆,史稱傳百代之法式;《華山碑》為郭香察隸書,上承秦篆,下啟唐楷;《天發神讖碑》非篆非隸,尤為奇特?!比钛芟步榻B,由于原碑石皆毀,拓片也變成文物至寶,圍繞各種拓片都有曲折的故事,阮元有詩云:“近代數碑次第毀,一紙在世驚神奇?!?/p>
阮衍喜介紹,阮元是清代著名金石大家,收藏研究金石的書齋名為“積古齋”,令世人稱奇的“三碑”拓本,最早走進“積古齋”的是《天發神讖碑》的宋拓本,最遲的是《華山碑》四明本。
得到《華山碑》四明本的拓本,阮元興奮異常,曾作長詩《題家藏漢延熹華岳廟碑軸子》抒發激動心情。精研金石的名流們紛紛到阮元家一瞻三碑拓片的風采,題跋感嘆之余,勸阮元趕快摹刻出來。
嘉慶十四年(1809),阮元從江南買了上好石材,請蘇州雕刻名家吳國寶摹刻三碑,并親自送回了阮氏祠堂珍藏。阮氏祠堂正是阮元所建,就在北湖公道鎮。
著“兩論”引轟動
巨硯上補刻百字彌補遺憾
阮元為何對三碑如此情有獨鐘?阮元銘刻三碑后,撰成兩篇中國書學史上的重要著述,一篇是《南北書派論》,一篇是《北碑南帖論》,對他如此癡迷三碑給出了答案。
在中國書法史上,“兩論”第一次將書法明確分為碑、帖兩大流派,并提出地域書風理論,書分南北,北碑南帖,尊碑抑帖,倡導古法,一時可謂是振聾發聵。加之阮元的社會地位與政治影響力,“兩論”頓時引起書法界的震動,并一直影響著清代書法史的發展進程,成為清代碑學正式形成的標志。
因為摹刻的《華山碑》欠缺百字,阮元一直心有所憾。道光三年,在兩廣總督任上,阮元購得端州巨型硯材,補刻從成親王所藏拓本上鉤得的百字,又將此巨硯送回公道祠堂。這樣一來,碑與硯,兩石并榻,遂成全碑,也彌補了多年的遺憾。
阮衍喜介紹,民國年間祠堂被毀,三碑命運也岌岌可危,《泰山碑》、《天發神讖碑》被毀。1956年,我市開展文物調查,在阮氏祠堂原址發現了《華山碑》,碑高196厘米,寬98厘米,碑座高55厘米,有蓮瓣紋飾,次年被運至揚州博物館收藏。
隨身珍藏的四明本
命運多舛,充滿傳奇色彩
“阮元所摹刻的四明本拓片,幾乎伴隨了他的一生?!比钛芟步榻B,《華山碑》傳世原石拓本有四種,分別是玲瓏山館本、長垣本、華陰本和四明本, 其中,玲瓏山館本只有半本,故有“三本半”之說。一直伴隨阮元的《華山碑》四明本,收藏輾轉遷移過程跌宕起伏,充滿了傳奇色彩。
嘉慶十三年(1808),阮元從錢大昕之子錢東壁手中購得《華山碑》四明本拓片。道光六年(1826),阮元接任云貴總督,攜《華山碑》四明本長軸入滇,不料剛踏上云南地界,四明本竟落水致霉,讓阮元捶胸頓足惋惜不已。致仕以后,阮元攜滇工重裱的四明本回揚州。想不到八年后,家境艱難,向門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借錢周轉。何紹基對四明本覬覦已久,提出以四明本長軸及《泰山碑》拓本作為質押,阮元忍痛割愛。
到了1849年,阮元臨終前三個月,讓兒子阮福趕緊贖回兩拓本??墒?,何紹基此時尚在廣東任鄉試考官,一來一回,阮元沒等到碑拓回到揚州,便與世長辭。
阮元死后,家里越發窘迫,阮福干脆將四明本轉給了崇樸山侍郎。到了清末,四明本長軸落入兩江總督端方手中,端方將其作為女兒嫁妝,陪嫁給了袁世凱之子。袁家敗落后,四明本被李汝謙、潘復收藏,輾轉又被“金融巨子”胡筆江的兒子胡惠春購得。1975年,胡惠春將此本捐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