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天下!無錫銷毀10億條涉疫個人數據,公民隱私就該“用后即焚”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無錫銷毀10億條涉疫個人數據,公民隱私就該“用后即焚”
3月3日,據無錫日報報道,無錫市于一天前的3月2日舉行涉疫個人數據銷毀儀式。在儀式上,共有10億余條個人數據被銷毀,主要包括因疫情防控及服務目的,存儲在城市大數據中心的個人信息數據。為確保數據徹底銷毀、無法還原,無錫市政府邀請第三方審計和公證處參與了此項活動。據報道,無錫進口冷鏈食品申報追溯系統、貨運通行證等40多項數字防疫服務應用,自3月1日起已經陸續下線。?
一夕之間,10億條數據灰飛煙滅,無錫市有關部門以一種極富儀式感的方式,給當地過去幾年來的涉疫個人數據收集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對當地居民而言,這也意味著那段幾乎每天都要打開手機掃碼的“特殊時期”已經過去。無獨有偶,不久之前,廣東省的健康碼服務“粵康碼”于2月16日11時正式停止服務。在官方公告中,粵康碼運營方表示:“停止以上服務后,我們將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徹底刪除、銷毀服務相關所有數據,切實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去年12月,新冠防疫“新十條”公布之后不久,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等專家就指出:類似核酸信息、場所碼等數據都應該銷毀、封存或者徹底脫敏。畢竟,場所碼的采集目的是為了流調,信息都具有時效性,過了這個時間,信息自然需要銷毀,而不應被繼續留存。
當時,多地的健康碼仍在保持運作,相關討論只是對未來的前瞻。大多數網友都對此類專家觀點表示支持,希望自己的隱私得到更周全的保護。不過,也有個別聲音認為,保留數據有助于分析疫情走向,并在有必要使有關部門可以更高效地重啟健康碼系統,從而防患于未然。
從實用主義的視角出發,后一種觀點并非全無道理。新冠感染防控工作固然已經進入“乙類乙管”的新階段,但是,誰也不能100%篤定地說,未來不會出現新的公共衛生事件,迫使有關部門重啟需要收集個人信息的防疫手段。但是,如果綜合考慮法治原則、公民權利、信息安全、社會穩定等要素,保留數據的負面影響和潛在風險,無疑遠遠大于其收益。因此,就算未來我們真要和“健康碼”之類的程序再打一次交道,有關部門也應從零開始,搭建新的信息體系,而不能僅僅為了未來的“方便”,在涉及公民個人信息的問題上馬虎。
從本質上看,過去3年來的疫情防控工作,讓全國人民長期處于一種“非常狀態”之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這種“非常狀態”意味著有關部門出于防疫目的,可以依法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用于必要之處,公民也應讓渡一部分個人隱私,從而維護大多數人的健康利益。然而,任何“非常狀態”都有結束的時刻,而不可能長期維持,隨著新冠“乙類甲管”轉為“乙類乙管”,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應有序回歸常態,涉及公民個人信息的法治原則自然不會例外。
幾年來,公眾之所以自愿將大量個人信息提交給健康碼等系統,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在主動履行協助防疫的社會責任。對此,處理信息的有關部門必須保證相關信息只用于防疫目的,并確保這些信息“用后即焚”。如今,“用后”的時間已到,有關部門能否做到“即焚”,決定著公民隱私是否得到切實保護,也決定著社會大眾對有關部門的信任度。
目前,縱觀全國,已經采取實際行動銷毀涉疫個人數據的地區并不算多。這與一些地方尚未徹底停用健康碼等技術防疫手段有關,也說明國家層面對此尚無統一規定。無錫市和廣東省等地的舉措,起到了極好的帶頭作用。有了這些先行者的正面示范,相信越來越多的地方都會“從善如流”,最終形成全國性的政策共識,讓每個公民都能相信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無虞。(楊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