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頭條丨讓以工代賑成為幫扶“助推器”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讓以工代賑成為幫扶“助推器”
據《人民日報》報道,南寧市將墻繪、鄉村公路、電力、農田水利建設等一些鄉村建設項目列為以工代賑項目,讓農民掙錢顧家兩不誤。
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賑濟的一項扶持政策。
類似政策古已有之。北宋的范仲淹在杭州知州任上,通過興修水利、修筑堤壩、開辟田壟等,讓災民貧民獲得短期收入,也為后續耕作提供有利的生產條件。
改革開放后,作為一項幫扶政策,以工代賑自1984年啟動以來,先后多次大規模實施,在帶動群眾就業增收、改善欠發達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以及實現全面脫貧等方面,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最新版《國家以工代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3月1日起施行。與2014版相比,《辦法》提出了新的綜合賑濟模式,除了通過勞動發工資,還涉及就業技能及培訓。上文中提到的南寧市,從“資金切塊”轉變為“以獎代補”,從“吸納務工”轉變為“培訓上崗”,不僅讓農民在家門口務工,掙錢顧家兩不誤,同時也提升了農民的專業技能,讓他們“有技術,好好干,不愁賺不到錢”。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新版《辦法》,網上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認為《辦法》中提到的“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等,是逆時代之舉。其實,這是對《辦法》的誤讀。對于以工代賑的前提條件、適用范圍和項目參與方,《辦法》均做了詳細規定,明確了推廣以工代賑方式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主要包括投資規模較小、技術方案相對簡單、用工技能要求不高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
以工代賑是多贏之舉,也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既要正確引導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也要防止“好經被念歪”,保障執行層面不跑偏、不變形。唯此,才能讓這一利民之策成為幫扶的“助推器”,發揮出“造血式扶助”的功效。(芻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