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播報!“一把手”訪企促崗升級:就業機會要挖潛更要靠創造
原標題:
(資料圖片)
“一把手”訪企促崗升級:就業機會要挖潛更要靠創造
又到一年春招季,高校“一把手”訪企拓崗行動再升級。有媒體援引教育部消息稱,為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盡早就業,要求在去年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參與范圍至二級院系領導班子成員,并為此設定了明確的KPI下線。
按照教育部要求,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院校書記、校(院)長走訪用人單位不少于100家,2022屆畢業生去向落實率低于當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校領導班子新開拓用人單位不少于100家。2022屆畢業生去向落實率低于本校平均水平的二級院系,每個學科專業點聯系走訪用人單位不少于10家。而去年的訪企拓崗促就業行動,則只提及每所學校書記(校長、院長)正職共拜訪用人單位原則上不少于100家。
更大的動員范圍、更嚴格的要求,對應的是更嚴峻的就業形勢。今年的高校應屆畢業人數又創下“史上新高”,預計規模將達1158萬人。過去兩年,受疫情影響,2021屆、2022屆畢業生中仍有不少人處于待就業狀態,他們的加入無疑讓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而反觀就業市場的另一端,一直遭困擾的結構錯配難題尚未得到有力破解,新的就業蓄水池作用又遭折損。疫情沖擊讓過去的用人“大戶”持續承壓,不少互聯網等人力資源密集型企業不得不縮減招新計劃和成本。隨著經濟和生活秩序逐漸回歸正常,大廠及中小微企業逐漸恢復活力,但要完全恢復元氣尚需時日。要熬過這個時間差,對充滿憧憬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殘酷的。時下被年輕人用來自嘲的“孔乙己文學”,正由此催生。
就業對年輕人的重要性,無需贅言。除了眼下無法獲得體面生活的保障外,畢業后待業或將產生一定的“疤痕效應”,在更長的時段對年輕人的成長產生影響。疫情以來,為盡可能“對沖”疫情對就業造成的不利影響,各級各地采取多種舉措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開頭所述高校“一把手”訪企拓崗正是其中之一。此外,多地明確對政策性崗位擴容,但數萬至多十余萬的新增崗位,對于百倍于此的就業大軍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
對于畢業生就業難,藥方并不是沒有。比如,在數次的公共討論中,作為育人主體的高校和作為用人主體的企業對此已形成共識,加強校企互動,優化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讓高校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但調整何其容易,況且對眼下馬上就要走出象牙塔的學生來說,也是“遠水不解近渴”。
眼下,最緊迫或也最有效的,就是為畢業生群體提供更高效、人性化的就業服務,比如更便捷的就業信息獲取、更有針對性的求職技能培訓等。相比高校,雖然企業沒有就業率等杠杠的考核,但同樣不該置身事外。年輕人就業,不只是個體的事,高校的事,也是全社會共同的事,當然包括用人單位。降低畢業生應聘的成本、在招聘環節消除性別、年齡等歧視等,都該是應有之義。
在去年探索的基礎上,人們期待今年上至學校一把手、下至學院/學科負責人“走出去”,能更加擴大成果,為本校學生爭取到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資源。不過,在存量的就業“盤子”里挖潛,增量終歸是有限的。歸根結底,就業機會還要靠經濟發展、企業成長來創造。(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