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遏止“按鍵傷人”亟須專項立法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遏止“按鍵傷人”亟須專項立法

“建議盡快出臺《反網絡暴力法》,構建網絡暴力常態化治理機制。”日前,連續五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李東生,第三次在全國兩會提出網絡暴力治理相關建議,引發社會關注。

彼之“按鍵”,汝之“暗劍”。從德陽女醫生到已婚媽媽唐某,從“尋親男孩”劉學州到“粉發女孩”鄭靈華,似乎每隔一段時間,那些無形的“鍵盤之惡”,就會以肉眼可見的“殺傷力”,深深刺痛公眾的神經。更多人意識到:網暴猛于虎,網暴者必須要付出代價。

違法成本低、維權成本高,是網暴最主要的兩個特征。一方面,虛擬世界已經滲透到現實生活的每個角落,那些別有用心者只需輕輕動一下指尖,就能“精準打擊”,再經過“幫兇”們的推波助瀾,傷害成倍放大,影響難以中斷,陰影揮之不去。

另一方面,由于網絡存在匿名性和流動性,網暴行為不易追溯,收集證據較難。而在刑法中,侮辱、誹謗罪又屬于為數不多“告訴才處理”的罪名,當事人若要伸張正義,大多數時候只能自訴。其中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暫且不論,隨之產生的情緒消耗,更有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二次傷害”。

讓網暴無所遁形,專項立法必須提上議程。盡管近年來我國對反網絡暴力越來越重視,但相關規定散見于民法典、刑法、網絡安全法等多部法律法規之中,在系統性、精準性、懲處力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反映到實際訴訟中,無論是網絡暴力的界定、責任主體的劃分,還是刑法裁量的標準,都缺乏明確具體的依據。

網絡時代,無人可以真正置身事外,人人都有免受惡語傷害的權利。對反網暴進行專項立法,既可彌補一般性立法的結構性不足,提高處置這類案件的效率,也有利于在全社會層面傳遞出懲前毖后的鮮明態度,讓反網暴的法律意識和維權觀念深入人心。

同時也要看到,專項立法過程復雜、尚需時日,整治網暴還須多方協同、多措并舉。網絡平臺作為“第一道防線”,有一定的技術和信息優勢,是凈化網絡空間的重要切入點。正因如此,去年4月,中央網信辦推出專項治理行動,對網絡暴力易發多發、社會影響力大的18家網站平臺,建立完善監測識別、實時保護等機制,進行全鏈條治理。

“浪成于微瀾之間”,筑牢“技術堤壩”同樣刻不容緩。各平臺仍須自覺落實主體責任,積極推行“一鍵防護”、陌生人私信限制等功能,對惡意話題建立熔斷機制,及時篩查極端言辭,以實際行動警示那些蠢蠢欲動的“按鍵傷人”者: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一言一行均有邊界。(高維)


標簽: 肉眼可見的 伸張正義 專項治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