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視野】“16歲少女逃婚” 不能止于送回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16歲少女逃婚” 不能止于送回家
近日,一名16歲少女稱家人收了26萬元彩禮將她嫁了出去,她出逃到廣東,被男方家人強行帶回,途中她謊稱上廁所,在廣西百色市田東縣報了警。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引發網友廣泛關注。目前,這名女孩已被家人接回家,當地婦聯表示,“讓他們家人好好協商一下,把彩禮還回去。”
“我爸媽把我賣給他們的啊”,16歲女孩的哭訴,字字錐心。很難想象,她經歷了多少苦難才從家鄉一路逃到廣東。當她被男方家人強行帶回家鄉的時候,她的內心又是多么絕望。骨肉親情抵不住彩禮的誘惑,未成年少女被待價而沽,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當下的法治社會里,不由得令人既驚且怒——買賣雙方究竟置法律于何處?
婚姻法明確規定,男子法定結婚年齡為22周歲,女子不得早于20周歲。僅此一點,16歲女孩的所謂婚姻就不能成立,26萬元彩禮也只是一種赤裸裸的“賣身契”。民法典規定,結婚應當男女雙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對另一方加以強迫,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加以干涉。刑法規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是指以暴力手段干涉他人戀愛、結婚和離婚自由的行為。
實際上,法律的規定不僅于此。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允許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結婚,不得為未成年人訂立婚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依法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予以勸誡、制止;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顯而易見,此次事件存在多處涉嫌違法甚至犯罪的情節。
據媒體報道,田東縣公安局接到報警后,聯合縣民政局、婦聯等部門共同開展工作,聯系到女孩的家人,并將她送到了田東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女孩家人趕到后,民政、婦聯等部門對他們進行了勸解,并對女孩進行了心理疏導。之后,女孩跟隨家人回到四川。問題是,一個法律問題被淡化成“家庭矛盾”之后,如何避免女孩再次被“待價而沽”?這是網友關注的焦點,也是社會救助的難點,更是不少有類似遭遇的未成年人的痛點。
時至今日,竟然仍有人固執地將子女視為“私有財產”,隨心所欲處置子女。譬如,買賣婚姻、虐待子女。民政部門在處理類似問題時,多以送孩子回家為歸終。當社會救助的終極指向是送孩子回到家長身邊,如果遇到不負責任的家長,孩子難免會陷入一種危險境地。為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民政部門理應在監護方面肩負起兜底之責,其中第一步就是剝奪那些不稱職監護人的監護權。由此,也意味著增設臨時收養場所,加大相關財政投入。在此基礎上,值得考慮的問題是,在什么時間、什么條件下歸還被剝奪的監護權,以及由誰來實施監督?
實際上,監護人失職現象之所以大量存在,主要原因在于無人對此實施監督。社會力量的介入,往往也是在釀成重大惡果之后。如果能以法律的形式明確監護權的監督人,并讓一些輔助措施付諸實施,監護權的轉移才能真正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剝奪監護權意味著法律層面的拾遺補缺,如何安置這些孩子則體現著社會救濟的制度善意,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趙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