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環球看點!工人日報社評丨從“一次性”到“可循環”要做好加減法

【工人日報社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從“一次性”到“可循環”要做好加減法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吳迪

不論置于環保議題還是經濟議題,抑或是整體社會效益中,減少一次性物品帶來的生態破壞和資源損耗,都是必要且重大的課題。有關方面應致力于理清相關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困局,在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方面做好“加減法”,有重點有步驟地探索推進相關工作。

據2月2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一次性洗臉巾、一次性碗筷、一次性手套、一次性紙杯……便宜、方便的一次性物品受到部分消費者青睞。外賣、快遞、酒店等場景是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大戶”。根據相關統計,各大外賣平臺每天訂單量達數千萬單,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物品數量驚人。

一次性物品通常指消耗量大、不耐用、只適合使用一次的物品。比如一次性紙杯、餐具、懶人抹布、包書膜,出行使用的一次性床單被套、牙刷、內衣褲,以及蔬菜、水果的保鮮膜等。此外,有一些可以重復利用的物品也往往被當成一次性物品,比如快遞包裝箱、塑料購物袋等。

一次性物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有的甚至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也正因此,其危害性容易被忽視。在生態環境方面,一次性物品中塑料制品占相當大的比例,其難降解的特性給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小的阻礙——水、土壤等會遭受污染并威脅人類健康,垃圾分類和處理成本也會明顯增加。在消費文化方面,一次性物品的較低使用成本和較好使用體驗,容易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消費習慣,從而進一步增加其使用量和對環境的壓力。

有媒體的相關調查顯示,“六成左右受訪者意識到一次性物品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超四成受訪者認為一次性物品易導致垃圾分類困難”,但仍有“近八成受訪者難以拒絕選購和使用一次性物品”。出現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一次性物品的便捷性、低成本等絕對優勢消解了人們關于一些嚴肅問題的理性思考,而公眾的消費選擇和需求會直接影響市場反應,刺激有關企業不斷供給相關產品,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惡性循環;可重復使用的或者可替代的、環保性能更好的產品因為成本等因素往往供給不足、價格不低,市場份額和生存空間容易被“擠兌”;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方式,為“次拋”式消費提供了土壤,等等。

事實上,不論置于環保議題還是經濟議題,抑或是整體社會效益中,減少一次性物品帶來的生態破壞和資源損耗,都是必要且重大的課題。問題的關鍵在于,一次性物品牽涉甚廣,不能孤立地去看,也因此很難有“一次性”“一招鮮”的解決辦法。有關方面應致力于理清相關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困局,在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方面做好“加減法”,有重點有步驟地探索推進相關工作。

比如,加法方面,可以鼓勵有關行業企業在產品的研發、生產、回收、處理、上下游協作等環節多一些技術革新迭代,讓降解、回收多一些可能;可以在倡導環保、節約的消費觀念上多下一些功夫;可以鼓勵一些企業做試點示范——有快遞企業正在探索建立快遞包裝箱回收體系,鼓勵消費者在快遞驛站取包裹時就地投放舊紙箱。

減法方面,對于一些落后的、污染較重的產品及其生產技術,要逐步減量直至淘汰;對公眾生活“剛需”的一次性物品,也應采取多種方式予以減量——這方面,已推行近15年的“限塑令”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可以進一步完善、推廣。

從國家層面來說,近年來,有關方面在推進立法、倡導厲行節約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去年9月1日起,修改后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開始施行,其中明確鼓勵和引導減少使用、積極回收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廣應用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產品;旅游、住宿等行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推行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同時,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針對減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探索出臺了地方性法規。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僅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出謀劃策、努力向前邁進,也需要每一個人在各自生活中的踐行,小舉動也能成為大貢獻。少一些“一次性”,多一些“可循環”,可以也應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標簽: 一次性物品 工人日報 垃圾分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