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動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工程
(資料圖片)
原標題:努力推動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工程
下鄉送崗、跨省“搶人”、24小時不打烊云招聘……新春伊始,各地搶抓節后返崗黃金期,幫助勞動者返崗就業,廣泛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拼經濟、保用工、搶人才,招聘用工市場快速回暖。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環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時強調:“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必須努力推動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工程,形成高質量發展與就業擴容提質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經濟恢復催生就業新機遇。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和穩經濟各項舉措進一步落實,我國經濟逐步恢復,帶動就業需求擴大,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社會面人員流動的持續展開和消費需求的陸續釋放,接觸型服務業呈現全面恢復態勢,有利于吸納勞動力就業。今年開年,勞動力市場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早”。一方面是外出返崗早,大年初一起務工人員就已經陸續外出,兩成務工人員返崗時間較去年有所提前;另一方面是用工需求旺,不少企業期盼早開工、早生產,節前到輸出地洽談用工,節后立即啟動了定向招聘、定向輸送。
創新驅動激發就業新引擎。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就業市場正在發生改變。新產業新動能孕育興起,新基建不斷發力,5G、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技術廣泛運用,催生了一系列專業技術類新職業。數據標注師、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農業經理人、自動化碼頭遠程監控員、無人機駕駛員等職業不斷涌現,折射出創新驅動在各行各業的顯著效應。從街頭巷尾的辛勤勞動,到眾創空間的奇思妙想,從科技園區的成果轉化,到城市農村的電商網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蘊藏的無窮創意和無限財富,對穩定就業和經濟大局提供了強力支撐。
尋求結構性矛盾的新解法。也要看到,目前勞動力市場上,一方面企業尋覓急需的合適人才不容易,服務員、生產操作工等一線普工短缺;另一方面,部分勞動者知識技能缺乏,不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變化,求職和就業難度加大。人社部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中,有41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大類,有30個屬于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大類。“招人難”與“就業難”并存的現象,表明結構性就業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需要加強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等服務,更有針對性地幫助求職者提升貼合市場需求的勞動技能和素養。
就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緊迫細致的工作;既有有利條件,也有困難矛盾。新的一年,我們要繼續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把解決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讓更多人有業可就、有夢可圓。(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