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網暴悲劇,不能一再重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網暴悲劇,不能一再重演

又一起因網暴而釀成的悲劇不幸發生。24歲的杭州女孩鄭靈華,曾因染粉色頭發在爺爺的病床前分享考上研究生的喜訊,而遭遇大規模網暴。2月19日下午,鄭靈華的朋友在小紅書上公布了鄭靈華離世的噩耗。

“我想在拍畢業照的時候更好看一點?!编嶌`華便把頭發染成了粉色。而爺爺是她最愛的“小老頭”,她拿到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后在爺爺的病床前和爺爺分享了喜訊,并把這一幕發在社交平臺以作紀念。但毫無緣由的網暴隨之而來,有人造謠“老少戀”,咒罵爺爺的健康狀況;有營銷號照搬圖片,編出“專升本”的故事賣課坑錢;有人“發色鑒人”,拋出“一個研究生,把頭發染得跟酒吧陪酒的一樣”的荒謬言論……在網暴事件后,鄭靈華患上抑郁癥,最終離開人世。

俗話說“流言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及低犯錯成本則讓刀刃更鋒利、更傷人?;仡權嶌`華引發網暴的起因,似乎和我們多數人的生活日常沒什么區別,與其探究她的行為是否有出格之處,不如說她成了部分網民宣泄情緒的對象。在網絡ID的“掩護”下,個體所呈現出的公共身份是一串串代碼、虛擬代號。當變為“無名的大多數”后,躲在“法不責眾”的“保護傘”下,很多人潛藏的社會壓力、性格的陰暗面便借機尋找宣泄口。正因如此,侮辱謾罵、造謠誹謗、傳播隱私等病態現象時有發生。

而現實是,根治網絡暴力的“難”和網民“逞一時口舌之快”的“易”形成鮮明對比。其中,有溯及匿名的技術難題,有言論表達邊界的爭議,有被網暴者“寡不敵眾”的弱勢地位,有受害者搜證舉證的艱難。于是,一次次“看誰不順眼就罵幾句”的語言暴力,攪亂了輿論生態,荼毒了社會風氣,也釀成了不少如鄭靈華般的生命悲劇。

“天下苦網絡暴力久矣”,要想對網暴者形成威懾,加大法治懲處力度勢在必行。國內外多個調查證明,那些充滿戾氣的惡毒言論,有些出于發泄,有些出于無聊,對受害者有著濃烈惡意的只是極少數。因此,只有擦亮“法治利劍”,用足夠嚴重的后果才能遏制大多數人惡語相向的沖動。而近日,劉學州被網暴致死案也在2月13日進行了網上開庭,劉學州的家屬選擇將網暴者告上法庭,就像該案代理律師周兆成所說:“打擊網絡暴力,就需要法律長牙,對網暴者重拳出擊,零容忍!”

此外,作為容納網絡暴力的“器皿”,社交平臺也難辭其咎,而平臺本可以也本應該第一時間為受害者筑起“保護屏障”。除了在事后對涉事賬號進行封號以外,平臺還可以通過構建網暴技術識別模型、加強內容識別預警等舉措,在“事前預防”上發揮作用。網暴發生后,平臺還可設置一鍵防護功能,直接在網暴者和受害者之間畫下“分割線”。唯有推行事前預防、事后監管等全鏈條治理機制,才能讓社交平臺重回“分享美好”的純粹初衷。

“曾為遙遠的陌生人揪心過的人,不該再投身電子荒原互相攻伐”。希望每個人在留下電子痕跡時,都能少些暴戾和沖動,多些包容和理性。(劉曉慶)

標簽: 代理律師 難辭其咎 調查證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