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視點!“年輕人不愛聽專家建議”為何屢上熱搜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年輕人不愛聽專家建議”為何屢上熱搜

最近幾天,“年輕人為什么不愛聽專家建議”再度成為熱搜詞條。此前,某學者表示,在鼓勵年輕人生育、婚戀的問題上,可以將法定結婚年齡下調至18歲,以此降低成婚門檻、促進單身男女建立家庭,一時引發眾多批評與質疑。此后,央視網發文《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進一步激活了相關討論。

包括這篇文章的作者在內,不少人都認為,某些專家不了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缺乏共情能力,只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是讓“專家”名聲變差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也有聲音指出:部分媒體在傳播“專家觀點”時,沒有考慮專家發言與大眾語境的不同,進而導致專家觀點被公眾誤解,甚至斷章取義。從網友們的反饋上看,不論是專家本身的問題,還是媒體傳播的問題,最終都會導致“專家發言”的權威性與公信力下降,使得這類聲音越來越難影響并說服公眾。

追究詞語的本意,“專家”當然是褒義詞。不論是特定行業的資深從業者,還是學術研究人員,能被尊稱為“專家”的,多少都有一些過人之處,人們也期待他們對各自領域內的話題提出深刻且具有參考價值的見解。互聯網普及前,人們普遍很信任那些在輿論場上具有較高聲量的專家,他們的頭銜、成就,以及媒體對他們的聚焦,都賦予了他們更高的可信度。人們在日常生活對話中,也常常以“專家表示”作為論據。

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每個網民都有了自己的“話筒”,這時,一旦“專家”的發言和普通人的生活經驗明顯不符,甚至背道而馳,就很容易被網友戳穿。這時,“專家”這個頭銜反而會導致輿論反噬,讓發言者受到更猛烈的抨擊。事實上,不要說今天的年輕人反感“專家”了,早在十幾年前,網上就出現了專門用來譏諷專家學者的“磚家”“叫獸”等貶義詞。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這種現象的升級與再現。

在與年輕人有關的話題上,被公開報道出來的專家發言,真的都不可靠、令人反感嗎?冷靜下來想想,實際情況肯定沒到這個地步。在某些專家的“雷言雷語”惹人生氣的同時,也有一些專家的發言是中肯、實在、受年輕人歡迎的。比如關注青年精神際遇的的人類學家項飆,建議降低地價促進房價適當下降的經濟學家邱曉華,他們的這些發言或建議不僅很少挨罵,還獲得了不少點贊。只不過,大眾傳播規律決定了人們更容易關注到并記住那些離譜、氣人的專家發言。年輕人在某些社會困境面前,本來就積累了不少負面情緒,這時再看到某些被冠以“專家”之名,卻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聲音,自然會憤怒地發出“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心聲。

此前,微博網友們發現過一個現象,那就是包含“年輕人”這個關鍵詞的話題特別容易上熱搜。幾乎每隔幾天,熱搜榜上就會出現諸如“年輕人為什么不愛結婚”“年輕人真實薪資水平到底如何”“年輕人報復性還房貸銀行為何急了”之類的條目。從構詞法上看,“年輕人為什么不愛聽專家建議”也可以被歸入其中。其中原因頗值得玩味,讀懂這種現象,也就讀懂了“專家”和“年輕人”之間的矛盾到底在哪。

今天的年輕人,往往面對著十分復雜的人生前景。他們的面前有很多選擇、很多挑戰,各自通往不同而又難以預測的未來。而他們的背后,則是來自家庭、社會的各種期許,以及養家糊口、衣食住行等現實壓力。對于站在時代舞臺中央的他們,輿論總是格外關注。但站在年輕人自己的角度上,他們卻未必樂于接受社會的“指點”和審視。

這時,那些不合時宜、直戳年輕人痛點的“專家發言”,只會刺激年輕人的情緒,而對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無益。說到底,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如何構建一個能夠關懷具體的人、并且具有建設性的輿論環境。只要各方愿意在這一點上積極發力,多傾聽年輕人的心聲,多發表能解決問題的言論,“專家”的公信力自然會有所回升。(楊鑫宇)

標簽: 主要原因 衣食住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