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微速訊:“民意不缺席”讓民生工程更名副其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民意不缺席”讓民生工程更名副其實
郭元鵬
“拉力器材有點太高,能不能調整一下高度?”“廣場東側大樹旁應該裝一盞燈”……去年以來,浙江省寧波市白鶴街道對13個老舊小區的18處公共空間隙地、公共用房、綠化景觀進行提升改造。2月4日,白鶴街道通過自愿報名形式征集的一批“居民驗收官”,走訪了9個已投用的文創舊改空間,讓他們對這些民生工程進行驗收。(見2月5日《寧波日報》)
民生工程是給百姓建設的,其目的也很明確:造福百姓。“民生工程讓居民驗收”體現了對民意的充分尊重和敬畏,值得更多地方學習。
為進一步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各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紛紛立項民生工程,拿出專門資金開工建設。但在一些民生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個別地方出現了“好心辦壞事”“百姓不買賬”“民眾有意見”的情況。比如有的地方的農田灌溉和安全飲水工程因距離遠、費用高等問題,被百姓棄用;有的地方在城市基礎設施設置數量和位置布局上不盡合理,導致百姓埋怨較多,等等。某種角度上說,一些民生工程沒能讓百姓滿意,問題恰恰出在缺少“居民參與”這一環節。
讓民生工程更貼近民意、靠近民生,一者,民生工程的上馬需要征求公眾意見。各地不妨在民生工程規劃和實施之前,甚至可以在全過程中適時聽取百姓的想法,讓百姓投票選出自己“喜歡的”“需要的”民生工程,把資金投入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其二,民生工程驗收可以邀請居民參與。民生工程建設好了,有關部門驗收的往往是“質量標準”,這些專業的事情當然需要交給專業的機構和人員來做,但在此基礎上也要讓百姓覺得實用,最大限度放大民生工程的建設效果。為此,應創造條件,讓民眾通過親身體驗發現可以改進的地方。如此,民生工程方能在更大程度上方便民眾。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泵裆こ?,需要經得起市民的檢驗,“民生工程讓居民驗收”這種模式和理念可以也應該在更多地方、更多關乎百姓利益的公共議題上得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