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十萬定金后,售車公司竟關店跑路
二百多人被吞掉的資金總計超三千萬元,警方已介入調查(副題)
解放日報記者 鄭朕
【資料圖】
近日,一名叫小國(化名)的市民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互動留言板求助,稱自己去年底在一家4S店挑了輛車,付了10萬元定金后,遲遲未接到提車通知。直到過了合同約定的時間,小國聯系銷售追問才發現,原有的銷售人員都已經“跳槽”到了另一家汽車銷售公司。結果不但車提不到,定金也無法退回。
低價“拼團”遇“意外”
去年11月,在網絡平臺瀏覽了一些汽車售賣信息后,小國接到一通推銷電話,邀請他到長寧區滬青平公路8號上海尚豐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看看車,價格便宜質量好。加了微信后,這名姓謝的銷售推薦了一款越野車,落地價格31萬余元。看到小國嫌貴,銷售馬上又表示“只要你來,價格包你滿意!”
小國到店試駕后感覺不錯,談好價格后,去年11月18日中午,小國和銷售人員簽訂了一份“代購”合同。合同約定,采取“拼團”形式購車,湊夠30人就可以享受最低價28萬多元,而預計的交車日期是12月10日。按照合同要求,小國爽快地向上海尚豐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的銀行賬戶轉入10萬元作為預付款。
12月,本來每周都要聯系小國告知拼團進展的銷售卻遲遲沒有發來消息。察覺到不對勁的小國從他人口中聽說“公司法人意外去世了,業務都停了”,慌了神的他再去找之前的銷售,卻得到了銷售已經離職的答復,對方對于小國的退定金等請求無能為力。
門店內車輛被逐漸搬空,只剩前來維權的消費者。任先生與小國遭遇相似,聯系他的是尚豐的張姓銷售。任先生看中的一款轎車市場價格近20萬元,可張姓銷售卻表示當時有優惠政策,選購15萬元以上的車可以獲得2萬元的補貼,算下來在尚豐買只需要15萬多元。這個低價會不會有什么貓膩?銷售解釋是因為尚豐采取了“拼團”銷售模式:只要一個月內湊齊30人訂同一款車,那么公司便可以以“團購價”向廠商采購。“如果沒湊齊團購人數,也不用擔心,可以申請退款,15個工作日內就能到賬”,銷售的話打消了任先生的顧慮。任先生直接全款轉賬支付車款,按照合同12月3日即可提車。
第一周時,銷售向任先生表示已經湊齊了20人;第二周時,銷售說22個了……第四周,按照銷售的說法,任先生的拼團共湊了28人,很遺憾沒有達到人數要求,按照程序要給任先生退款,將在15個工作日后到賬。還沒等到第15個工作日,任先生便得到消息“12月10日公司法人因病去世,銷售全都‘跑路’了”。12月13日晚上,任先生趕到門店時,門店已經停業了。一些維權的消費者想扣住店內停放的高檔轎車,可有人聲稱這些停放的高檔轎車其實是他們寄售的二手車,并不是尚豐的財產,然后開走了這些車。直到發稿前,任先生仍未獲得任何退款。此前接待任先生的張姓銷售同樣表示無能為力,還稱自己也兩個月沒有領到薪水了。
否認“套路”,原班人馬已單干
大量提不到車又退不了款的消費者集合在一起,建了微信群聊,短短幾天,群聊人數升至260多人。有人粗略統計,所有人被吞掉的資金加起來超過3000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人都有相似的經歷:被低價誘惑參加“團購”購車,一開始迅速就湊到了一大半的人數,可最后的幾個名額卻總是差一兩個難以湊齊,最終都進入了購車失敗退款環節,大量資金被扣留在尚豐公司的賬戶中。維權者中不乏2022年6月、7月份購車的消費者。一位李姓消費者去年7月購車支付了全款16.5萬元,直到9月15日都沒有交付,申請退款卻被銷售和經理以各種借口拖延,拖得實在太久了就每個月退個一兩萬。直到“跑路”,仍有2萬元沒有退款。
在維權過程中,還有人發現,這些聲稱離職的銷售人員“轉移”到了位于寶山區寶安公路2338號一家名為“立繆car”的新店工作,新公司的法人正是原先尚豐的朱姓經理,公司成立日期是2022年11月,早于法人去世的日期。任先生表示,新店的銷售模式仍然是換湯不換藥的低價“拼團”。1月30日記者趕到新店地址,透過透明的玻璃墻看到,里面空空蕩蕩。緊鎖的大門上貼著張A4紙:“即日起至2月1日本店放假”。
記者輾轉聯系到了朱姓經理。他告訴記者,原公司法人已經去世,目前自己已離職。對于法人去世后公司銷售業務停止、門店關門的異常情況,朱經理解釋稱,“沒有決策者,老板去世沒人發工資,總不能義務勞動。”消費者的錢究竟去了哪里,為啥退不回來?朱姓經理表示,消費者支付的費用直接進了公司賬戶由老板操作,“應該還有個外包財務公司,但我不是很清楚具體是哪一家”。法人意外離世后,朱經理稱曾找到法人的家屬溝通消費者退款的事情,可是“家屬說愛莫能助,然后就避而不見了”。
針對不少消費者質疑的開新店行為,朱經理表示與法人去世無關:“早在(去年)10月,就打算自己干了,在那邊就拿死工資,還要面對那么多人,太累了。”據了解,接到大量消費者報案后,長寧警方已經介入調查,記者將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