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焦點觀察:“盛”情怎么就成了“剩”菜


(資料圖)

原標題:“盛”情怎么就成了“剩”菜

歷經多年倡導與各方行動,節約糧食、杜絕浪費已成社會共識。可新華社記者春節前后在全國多地調查發現,“舌尖上的浪費”仍然普遍,婚宴酒席、商務宴請還是“重災區”。

婚宴酒席、商務宴請刻意鋪張,主要原因在于面子作祟。結婚宴客是家庭大事,商務宴請更在意規格檔次,無論是面對前來送祝福的親友,還是事業上的合作伙伴,主家不敢怠慢,便習慣于以飯菜之盛彰顯重視程度。“寧豐勿儉、寧剩勿缺”,稍有菜品見底還得立馬補上。如此一來,吃到散場仍然滿桌剩菜,客人沒掏錢不方便提打包,主人怕顯得小氣也不好意思打包。在面子的催化下,“盛”情就這么變成了“剩”菜。

可平心靜氣想想,剩一桌子菜就能撐起面子?今時今日,大家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單純以“吃”的維度來評判一人是否闊綽、一家是否殷實早已過時。而且隨著簡約適度理念深入人心,那種以宴請塑造“面子”、對浪費滿不在乎的行為,反而會給大家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與其如此,倒不如換個思路,在宴請上少些花里胡哨、多些物盡其用,在待人禮數甚至寒暄聊天上多下些功夫,做到真誠周到,這才更顯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也更能體現對賓客的尊重。

卸下思想包袱的同時,降低節儉門檻的實招也不可少。《反食品浪費法》對相關主管部門、餐飲服務經營者、餐飲外賣平臺、個人等均提出了具體要求,關鍵是各方真得壓實責任、行動起來。以餐飲服務經營者為例,如若擔心口頭提醒過多招人反感,那不妨嘗試一些更柔軟討喜的方法,比如“光盤”送折扣,打包送“停車券”等。順勢而動、主動向前,戳破那層本不必要的面子,讓主人大可適度點餐,餐后也能大大方方打包,善莫大焉。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費糧食,是對勞動的最大不尊重,也是對所有為解決人類吃飯問題兢兢業業奉獻付出的人的不尊重。《2022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受饑餓影響的人數已達8.28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少點“面子消費”,杜絕“面子浪費”,珍惜當下,儉以養德,生活富足的福氣才能維系得更長久。(胡宇齊)

標簽: 不必要的 物盡其用 大家帶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