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短視頻中的田園牧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短視頻中的田園牧歌

《抖音2022豐收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新增鄉村相關短視頻4.3億條,鄉村題材短視頻播放量增長77%,384億人次為短視頻里的鄉村點贊。近年來,中國在推動鄉村振興、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美麗中國鄉村建設方面的成績斐然,成為向世界講述多元立體中國的豐富素材。數字鄉村、新農人計劃、鄉村守護人等一系列利好條件相繼推出,助力新農人掌握新媒體短視頻的“新農具”,賦能中國鄉村題材影像發展。于是,越來越多新農人投身鄉村短視頻創作熱潮,涌現出一批知名短視頻博主,他們記錄真實的鄉村圖景,挖掘鄉村資源、展現鄉村魅力、講述鄉村故事,豐富了農產品的創意營銷模式,在幫助鄉村非遺文化、鄉村旅游等資源轉化方面起到獨特作用。這些依憑互聯網社交平臺挖掘鄉村文化資源的可視化短視頻創作,火爆國內外社交媒體,拓寬了鄉村影像敘事和傳播的空間,開啟了美麗中國鄉村故事創造性表達的新契機,對建設數字化魅力鄉村、實現鄉村振興、促進鄉村文化國際傳播起到推手作用。

新媒體時代,短視頻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具有趣味性、生動性、故事性、交互性等特點,并以碎片化、低門檻和強時效性等特征被視為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路徑。鄉村短視頻博主基于豐富的鄉村資源,以個人化視角和主體性意識進行創作。他們將短視頻形式與鄉村本土文化內容創造結合,以日常化、生活化的鄉村為敘事場景,呈現真實自然的中國鄉村面貌,形成極具煙火氣息的藝術風格。“禾下乘涼夢”“開漁第一網”……這些短視頻的關鍵詞承載著不同視角下的鄉村故事,喚醒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引發鄉情共鳴,使鄉村短視頻成為很多擁有鄉村生活經歷者的心靈慰藉與鄉思寄托,也成為很多城市生活者不曾見過的“新鮮世面”。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鄉村生活不斷流動變化。鄉村短視頻內容生產者也與時俱進,不斷建構形成新的風格化影像,展現中國鄉村的迷人魅力,使觀眾對鄉村產生無限想象。無論是優雅詩化的田園牧歌、粗獷豪邁的農村紀實,或是真切鄉愁、工匠精神、民族風情,還是煙火氣息,都讓人們看到更為全面的鄉村面貌以及鄉村影像創作的多種可能。拍攝者深挖衣食住行、親朋好友和一年四季生活勞作等充滿人文情懷的鄉村故事,形成具有濃郁地域性色彩的鄉土符號,在滿足觀眾觀影需求的同時,也全身心融入其中成為具有具象意義的鄉村文化符號和受眾聯結鄉村記憶的紐帶,使大眾對簡樸而滿懷溫情的鄉村生活產生無限向往。

鄉村短視頻往往從細微之處出發,運用第一人稱敘事視角記錄鄉村故事,沉浸式展現鄉村世情百態,以紀實性語言對鄉村生活影像進行建構重組,依此筑建著一個個全新的可視化鄉村空間影像,賦予鄉村實踐新的特征與源源不斷的活力。鄉村短視頻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著眼于國內外受眾都能夠感知的意義空間,找到人類價值與情感的交集,以平易近人的語言傳達被大家廣泛認可的價值。聽故事的人自然能產生共通的情感期待與共同的價值觀念,獲得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實現基于影像的文化對話,從而構建起人類共通的思想空間。

隨著媒介技術的高速發展,時空限制被各種網絡媒介打破,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也有了更為多元的渠道和載體。民間傳播憑借真實性、親近性、故事性、豐富性和交互性等優勢,成為當前新媒體時代與世界對話的重要力量,與主流傳播相得益彰、互為補充,共同推動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進入發展活躍期。與此同時,作為民間傳播重要形式的中國鄉村短視頻在表層鄉土生活和物質文化符號的呈現方面仍需精耕細作,植根民間鄉村日常生活,以鄉村煙火氣息撫平海內外認知差異,探尋世界人民基于鄉村影像表達的共同訴求和精神內涵,從親情、美食、家園、鄉愁等人類共同關注的母題出發,以紀實的鄉土敘事替代宏大敘事,塑造多維立體的鄉村形象,于細微之處潛移默化地傳達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主流價值觀,在情感共鳴中傳遞鄉村文化內核,潤物細無聲地實現中國鄉土文化的有效傳播。

必須指出的是,鄉村短視頻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相關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對鄉村短視頻創作群體的管理和引導,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大力發揮新農人群體的力量,挖掘并培育一批風格特征明顯的中青年優秀鄉村短視頻創作者,引導其用微觀的視角創新性地書寫鄉村特色,以記錄日常化的生活細節與個體真實的鄉土經歷和情感觀念去感染大眾,從而激發鄉情和文化共鳴,確保鄉村短視頻創作能夠釋放出源源不斷的活力和生命力。多方協同著力強化文化自信,積極探尋民間力量有效的對外傳播范式。未來必將有越來越多優秀的鄉村短視頻出圈,并持續用本真、親切、樸實的鏡頭語言向世界講好新時代美麗中國鄉村故事。

(作者:石嵩,系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標簽: 田園牧歌 美麗中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