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克一微克摳出來的“北京奇跡”
(資料圖片)
原標題:一微克一微克摳出來的“北京奇跡”
來自市兩會的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北京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8.3%,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
大幅下降的PM2.5曲線,契合廣大市民的直觀感受。曾幾何時,霧霾圍城,“會呼吸的痛”讓各方焦慮不已。而多年攻堅治理下來,“北京藍”已成常態,北海瓊華藍天襯白塔、故宮午門“天上星河轉”、圓明園彩葉絢麗織成最美秋景……一張張刷屏的“洗眼大片”,每每讓人深感震撼。而據此前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公布的數據,去年全年北京一級優天數增加了24天,優良天數總計286天,重污染天氣僅有3天。即便進入供暖季,藍天白云也不再是一種奢侈品。
人間萬事出艱辛。北京“氣質”華麗轉身背后,是劍指“每一微克”的不懈努力。這些年,著眼一度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北京切實按照中央要求,果斷拿出最嚴治理舉措,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大力推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車輛結構綠色優化,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確立國內領先的法規標準并科學精準執法,構建現代化大氣污染防治體系;高位統籌污染治理,建立聯防聯控聯治機制,構建社會共治格局……不懈堅持、全民參與,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讓這份“北京答卷”成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集中縮影。
“藍天保衛戰”啟示我們:治霾固然難以速成,卻絕非只能被動等待“天幫忙”,更要持續強化“人努力”這個關鍵變量。有學者研究發現,過去10年,中國空氣質量改善帶來的效益是治理成本的1.5倍。就北京來看,“氣質”提升的同時,也迎來了成色更足的高質量發展。事實說明,經濟社會發展與空氣質量改善完全可以雙贏,精心調適發展與環保的關系,盡最大可能維持兩者間的精妙平衡,才是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新一輪“藍天保衛戰”怎么打?要看到,大氣污染防治本就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是持久戰與攻堅戰交織的治理過程。一方面,隨著減排行動深入、治理空間收窄,之后每提升一分,都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另一方面必須承認,空氣質量本身常有變數,尤其在改善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出現短期波動。以美國紐約為例,其PM2.5濃度在2000年到2015年之間總共下降了40%,但如果單看年與年間的變化,則有4年是同比上升的。中國的大氣治理目前仍處于負重爬坡、逆水行舟的膠著階段,我們既要理性看待短期波動,也要通過更大努力鞏固現有成績。
環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目前,中國正全面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我們承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新的藍天成績單呼喚更多“人努力”。一微克一微克去摳,一天一天去爭取,我們就有更強信心去實現藍天常在、空氣常新。(胡宇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