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從上海乘公交進京” 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讓時間更有價值
【資料圖】
原標題:大學生“從上海乘公交進京” 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讓時間更有價值
9天時間、走過18個城市、途經1000多個公交站、坐了80多趟公交車……22歲的大三學生江夏終于完成了從上海搭公交到北京的旅途。對于他的“別樣進京”,網友吵翻了,有網友對江夏表示支持,有的則不理解,認為他是在浪費時間,自己“找罪受”。
確實,坐公交從上海到北京,屬于較為另類的“進京”方式。據報道,江夏覺得最艱難的一段路是從河北滄州的黃驊市到天津,由于兩城之間沒有穿城的公交,他只好步行穿越兩城的邊界,當時天色已晚,在零下五六攝氏度的氣溫里,他獨自走了4個多小時,雖然一身的疲倦,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毫無疑問,這9天的“別樣進京”旅途,會成為江夏本人難忘的記憶,從成長角度看,這根本不是什么浪費時間,而是一種更有價值的人生體驗。之所以有網友質疑這是浪費時間,是因為他們習慣了“結果導向”,輕視“過程體驗”。對于學生的成長,不能只在乎結果,更要重視其成長的過程,鼓勵學生多去探索、發展,在此過程中,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
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問題,在我國學生教育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比如,對于學校給學生布置的假期社會實踐、職業體驗作業,就有一些家長質疑這是浪費時間,是在擠占寶貴的學習時間。于是為讓孩子快速完成社會實踐、職業體驗,就出現了家長請朋友給孩子出具社會實踐證明、職業體驗報告,把社會實踐變為“蓋章”社會實踐,職業體驗成為“打卡式”職業體驗,只完成打卡記錄任務,沒有學生自我的親身體驗。
社會實踐、職業體驗,是學生十分重要的學習與成長鍛煉。家長之所以認為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是浪費時間,是因為中高考不考社會實踐,于是認為社會實踐無意義,“只有書本學習才是學習”。從本質上說,他們只關注的是考試結果,而不是孩子的成長,包括在把美育、體育納入中考后,很多家長關注的仍是怎么獲得美育、體育的高分,而不是培養孩子的藝術、體育興趣。
在這種培養模式之下成長的學生,也可能會逐漸變得只重視功利的結果,而不重視過程體驗。如對于本科期間參與科研,有不少學生追求的是發論文,而不是體驗科研過程,并認為不能發論文給保研加分的科研沒有價值,“耽誤時間”。據調查,我國有的大學生在進行社會調研時,是在網上搜索信息,或發動同學填問卷調查,這搞的其實可算是虛假調研,與花時間去獲得真實信息相比,這樣的“調研”十分方便,但對學生的成長卻有百害無一利。
回到這名大學生“別樣進京”上,這本不應該有什么爭議,大學生利用假期,規劃自己想做的事,這值得肯定,不要說坐公交到北京,就是騎行到北京,都是值得鼓勵的自我規劃、探索。他們的“目的”不是快速到北京,而是體驗進京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增長見識、拓寬視野,還鍛煉生存能力、磨煉意志。部分網友的質疑,顯然會錯了意。
不僅大學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寒假規劃,我國中小學生的寒假,也應該讓學生自己做主。讓學生自己規劃寒假,過好充實有意義的假期生活,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樹立重視學生成長過程、成長體驗,鼓勵學生探索的教育觀。我國正在推進的教育評價改革,提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其目的就是引導全社會從只關注學生的成績結果,到轉向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給學生自主成長空間。
(作者:熊丙奇 是知名教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