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訊:多地倡導“留下過年”,個體自會作出選擇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多地倡導“留下過年”,個體自會作出選擇
據悉,為鼓勵和倡導省外員工春節期間留杭穩崗,助力企業復工達產,浙江杭州將向每名春節期間留杭的省外員工(在杭繳納社保的非浙江戶籍員工)發放600元消費券。倡導外來務工人員“留下過年”的不止杭州一地,浙江義烏出臺“留義過年”十條舉措,在義繳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非金華籍在義人員,可申領500元/人的數字人民幣紅包;福建泉州也出臺措施,支持企業穩崗留工促生產,節前留泉職工,最高獎勵3000元。
新背景下一些城市“留人過年”,與前些年春節期間倡導的“就地過年”,自然不可同日而語。盡管看起來內容并無太多區別,但兩者的內在邏輯和政策目的實則大相徑庭。疫情防控調整轉段有序推進,人流、物流迅速恢復,春運所帶來的返鄉潮,不再被視作需要專門紓解的“風險隱患”。與之相較,龐大的、流動的人群,重新被定義為至關重要的資源要素,乃至于成為各地激烈競奪的對象。
很多城市砸下真金白銀,誠意滿滿“留人過年”,其最直接的考慮顯然是為了穩崗留工。當下節點,“全力拼經濟”“把失去的時間趕回來”成為基調。一方面,制造業尤其是出口導向型工廠“訂單”回升至歷史高位,確保工人隊伍、產能產量相對穩定,事關履約交付能力,絲毫不敢大意;另一方面,重點工程項目過年“不停工、少停工”的不在少數,這客觀上也需要建設者們拿出連續作戰、只爭朝夕的狀態。
應該說,通過直接發放補貼等各項福利留工穩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逆周期調節,保持工業生產、建筑活動的連續性,穩住外貿出口的熱度……不僅要讓工業、基建“不冷”,還要讓居民消費“更熱”,這是不少城市不約而同的“過年姿勢”。要支撐這一目標實現,最首要的條件就是“留人”,留住人氣、人力、人心。
事實上,不少城市不僅“留人過年”,甚至“搶人”來過年。比如說,在全國范圍內發放消費券、承諾對外地旅客免除景區門票,凡此種種,為了招攬客流,可以說是不遺余力。說到底,諸如此類的舉措,還是瞄準了游客群體強大的消費能力,旨在用好春節窗口期,進一步鞏固內需市場回暖向好的態勢。當然,這個春節,城市“留人”“搶人”,注定不會容易,非但城際競爭空前激烈,來自老家的溫暖召喚更是勾人心弦,畢竟“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多地倡導留下過年,這是城市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然動作。而于個體而言,在體味過異地過年之后,在今年春節,或將作出自己的選擇。(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