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筑牢地方政府債務防火墻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筑牢地方政府債務防火墻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事關國家財政金融安全,是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的重要構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做好財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并把“防風險”擺在重要位置,為新時代政府債務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出臺的新修訂《預算法》、2014年印發的《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基本構建了新時代的政府債務治理框架。比如,賦予地方政府依法適度舉債權,并實行限額管理、納入預算管理。還允許置換納入預算管理的存量債務,并不斷規范舉債的“前門”、推進專項債改革,健全了風險預警、監督和應急處置機制。有關部門就遏制政府隱性債務進行了部署,并陸續出臺相應文件,有效解決了一些地方濫用政府購買服務、PPP、政府投資基金等變相舉債模式以及違規舉債問題。

黨的十九大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置于三大攻堅戰之首,財政可持續性得以進一步增強。2018年,中央發布了隱性債務統計、認定、問責和風險處置等文件,從頂層設計上加強了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更加有效遏制了違規無序舉債的勢頭。中央堅持疏堵并重、整體重構和系統推進方式,將政府債務納入規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軌道,有力實現了促發展、防風險目標。新修訂《預算法》《政府投資條例》等法規奠定了新時代政府債務管理的制度基礎,確立了“開前門、堵后門”思路。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保持了合理赤字和債務規模,疫情防控、經濟增長和財政可持續性均取得了顯著成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同時,強調“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當前,要進一步提高統籌發展和安全能力,堅持系統觀念,確保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兼顧長遠、不留隱患。

要繼續開好“前門”,持續優化規范、透明、適度、高效舉債機制。結合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需要,堅持舉債與償債能力相匹配原則,合理確定政府債務規模和結構,加強債券全過程績效管理,更好發揮債務穩增長、調結構和惠民生效果。

要著力加強風險源頭管控,硬化地方預算約束,嚴堵違法違規舉債的“后門”。進一步推動融資平臺分類、市場化轉型,完善項目儲備和資金管理,管控項目融資的金融“閘門”,嚴禁建設低效、無效以及脫離當地財力的項目。

要積極穩妥化解債務存量,逐步破除剛性兌付、促進市場自律。壓實屬地責任和償債計劃,精準拆彈、防止風險蔓延或升級,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風險共擔和違約處置機制,但也要防范惡意逃廢債務行為。

要健全配套政策,完善常態化監管和問責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完善政府債務、隱性債務、中長期支出事項等寬口徑的統計、監測、預警體系,探索穿透式監測和智能監管。此外,深化財稅、國資、投資、金融等聯動改革,推動出臺倒查責任制度辦法,建立健全長效債務治理機制。 (吉富星)

標簽: 地方政府 風險可控 可持續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