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式追星”應遠離運動員
(資料圖片)
原標題:“飯圈式追星”應遠離運動員
“希望我的球迷們熱愛乒乓球運動、支持中國乒乓球隊,把對運動員的欣賞放在賽場上”“希望大家從競技體育中收獲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遠離飯圈的戾氣”……這是乒乓球國手樊振東寫在社交媒體上的心聲。
短短幾百字的貼文里,樊振東用了“不和諧”“有害無益”“深度不適”“飯圈陋習”等態(tài)度鮮明的言辭,其對飯圈文化“入侵”體育圈的困擾、擔憂和不適清晰可見。
為什么“飯圈式追星”不適合用在運動員身上?實際上,這兩個圈層的底層邏輯大相徑庭。“飯圈”的“考核標準”通常是“以人氣論英雄”,偶像本人的“咖位”“風評”決定了他(她)能得到什么樣的資源。相應地,粉絲需要為偶像刷數據、應援、購買產品、拍攝行程圖,以維持偶像的公共曝光度和知名度??梢哉f,粉絲是支撐偶像地位的“底座”。但競技體育則是“以實力論英雄”,運動員需要的不是頻繁的社會曝光,而是不受干擾的訓練環(huán)境;需要提升的不是粉絲數量,而是自身的競技水平。
可是,不少粉絲卻把“飯圈”的追星模式“搬”到了體育圈。前有游泳選手汪順在機場被粉絲強行戴帽子,后有樊振東一次次被粉絲追逐、偷拍、跟蹤。這些行為不僅讓埋頭苦練的運動員惶恐不適,也擾亂了公共秩序,使運動員陷入尷尬的輿論境地??吹靡姷摹案蓴_”不少,“看不見”的壓力也隨之而來。風靡“飯圈”的控評思維:不允許批評偶像的觀點出現,讓部分粉絲容易“神化”運動員。這種粉絲濾鏡下對成敗的片面看待,對于運動員而言反倒是種精神“枷鎖”。正如樊振東貼文里所寫,運動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職業(yè)生涯有高峰也會有低谷,“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是種美好希冀,但不應是“只有一種結局”的“結局”。
客觀來說,粉絲和運動員本應是互相成就的關系。運動員嚴于律己,奮勇爭先,吃苦耐勞、執(zhí)著逐夢,這些優(yōu)良品質對于粉絲而言是鼓勵,更是示范,在“偶像光環(huán)”的加持下更容易對粉絲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運動員的職業(yè)生涯也需要公眾的關注和鼓勵。體育不是獨角戲,有懂得欣賞體育之美的粉絲與運動員同悲同喜同生長,這份珍貴陪伴能讓運動員心懷溫暖、腳步堅定。
所幸,以樊振東為代表的運動員們作出了良性示范,及時給這股“飯圈風氣”踩下“剎車”。作為體育圈“頂流”,他們的發(fā)聲對粉絲無疑是有積極引導作用的。
愛一朵花,最好的方式就是陪它綻放。作為追星行為的主體,粉絲本人也應端正三觀,賽場邊為運動員吶喊歡呼,生活中與運動員保持距離,將喜愛與支持化作對自身的督促和激勵。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欣賞到花開的盛景。(劉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