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滾動:探索辦學新范式 提升集團化辦學品質


(資料圖片)

原標題:探索辦學新范式 提升集團化辦學品質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北京市海淀區近期密集完成一系列中小學集團化布局調整。新增北京市海淀區翠湖小學、北京市海淀區上莊中心小學等8所中小學進入集團化辦學的“快車道”。集團化辦學作為區域推進教育治理方式創新、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新的改革背景下成為人民群眾逐步實現“上好學”的重要途徑。如今北京市海淀區的做法體現了區域更深層次的辦學新探索。

近年來,集團化辦學的推進速度不斷加快,發展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品質也在不斷提升,各地相應的保障政策相繼出臺。然而,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問題。一是任務驅動。大多數的集團化辦學基本都是行政主導下的任務驅動,屬于政府行為,因此行政統籌、名校輸出的師徒式發展成為基本方式,有時“拉郎配”也難免會出現。二是加法法則。從實踐來看,大多數集團化主要采取“名校+弱校”“名校+普校”“名校+新建校”等形式,這種簡單加法容易造成集團化進程中的淺嘗輒止,簡單掛名、有“集”無“團”現象時有發生。三是稀釋困境。有的牽頭校只是一味地向成員校“輸血”,而沒有引領共同“造血”。因為優質教育資源具有有限性和相對性,其培育需要較長時間的沉淀和提煉,單純輸出會使牽頭校產生優質教育資源的增長量與需求量不匹配的現象,造成資源稀釋。四是同質發展。由于牽頭學校與集團內其他學校相比,一般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全的管理機制、更優質的學校文化、更豐富的課程體系,這些優勢在輻射、輸出的過程中會帶動其他成員校模仿,進而產生同質化發展現象,致使其他成員校的辦學特色逐漸弱化。

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不少集團化辦學還處于較低層次,如何去破解?海淀區的探索給出了有益啟示。海淀區以高水平優質均衡發展為定位,啟動了“優化教育布局工程”,在具體操作中形成了三種模式。一是承辦式。即新建學校由優質教育集團來承辦,讓優質教育資源跨校、跨區域、跨學段、跨性質流動起來,帶動優質資源擴容倍增,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二是加盟式。比如海淀區在南部的萬壽路、羊坊店區域加快布局,搭建中小學人才貫通培養體系,支持北京市太平路小學正式加盟十一教育集團,形成更加緊密的辦學關系。三是聯盟式。比如在北京鐵路實驗小學和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之間建立聯盟式辦學關系,兩校之間高效共享課程、教研、評價、資源等,助力學校內涵發展。可以看出,海淀區的探索已經跨過了個體學校優質教育資源輻射的初步階段,走向新辦學范式的創新。

整體而言,集團化辦學已經積累了一定實踐經驗,現在需要邁向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與傳統單體學校不同的辦學模式和道路,推動集團成為一個大的“學習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海淀區的探索給我們提供了邁向辦學新范式的幾條路徑。第一,要將理念共生作為辦學新范式的發展基礎。在牽頭校核心文化的基礎上,呵護各成員校的文化追求,保留各自文化屬性和文化傳統,保護已形成的特色。第二,要將課程共建作為辦學新范式的育人載體。各校學生的差異性客觀上形成了對課程的差異化需求,牽頭校應當帶動其他學校在系統梳理現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課程整合,推進課程群建設,實現課程群輻射和帶動。第三,要落實師資共用,從單純的教師流動轉向有效知識循環。把教師個體特有的知識、技能、經驗顯性化和成果化,變為集團的共享資源,實現更高水平的師資共用。第四,要推動管理共進。建立激發辦學活力的扁平化管理機制,通過契約建立順暢的合作機制,從垂直式管理走向分布式管理。

(作者:王凱?系北京教科院課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標簽: 海淀區的 北京市海淀區 的基礎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