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青海海東:“拉面巡回法庭”司法服務暖民心

海東日報記者 郝志臻 張璐 攝影報道

2022年7月15日,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人民法院群科法庭正式掛牌成立全國首家“拉面巡回法庭”。

一間由不到10人組成的法庭,卻服務著11萬化隆拉面人。“拉面巡回法庭”始終堅持“能動司法”,將巡回法庭開到村委、院落,開到田間地頭、老百姓家門口,實現法官多跑腿、群眾少跑腿,既為當事人提供便利,又為旁聽群眾送上法治“大餐”,全力以赴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打通司法為民的“最后一公里”。


(資料圖)

為什么叫“拉面巡回法庭”?設立的意義是什么?法庭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對此,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實地探訪了“拉面巡回法庭”,感受司法便民的溫暖。

為拉面人提供優質司法服務

8月的群科新區,艷陽高照,記者來到化隆縣群科法庭,不大的院子里,有一座三層小樓,紅旗招展,國徽高懸,門口的“拉面巡回法庭”幾個大字十分醒目。

為什么叫作“拉面巡回法庭”?記者帶著疑問跟隨法庭庭長馬小梅一邊參觀一邊了解起來。

化隆縣居住著漢、回、藏、撒拉等多個民族,是全國有名的拉面之鄉,但是在多年前這里卻是一個深度貧困縣,這里的老百姓一直以來都靠農耕為生,由于自然條件惡劣,莊稼收成不好,生活十分窘迫。

20世紀80年代末,不甘貧窮與落后的第一代化隆拉面人背起行囊,靠一張爐子、幾張桌子,做起拉面生意。從此,化隆拉面人親幫親、鄰幫鄰,走出山門。隨后,化隆縣10多萬人陸續走出大山,成為新時代的尋夢人。

截至目前,化隆籍拉面人開的拉面店已達1.8萬家,從業人員達11萬人,遍及全國270多個大、中城市及海外11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化隆拉面實現經營性收入135億元。化隆拉面產業已經成為群眾的致富面、振興面。

“隨著拉面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也會面臨很多矛盾,這時候就需要法律來解決這些矛盾。”馬小梅說,伴隨著拉面產業的興起,與拉面人相關的一系列家庭矛盾、社會矛盾、經濟糾紛等現象紛至沓來。

據化隆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星全鴻介紹,化隆縣涉拉面人及拉面經濟的民商事案件近年來一直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2012年僅有二三十件,目前已經達到了200多件,這一現象不僅嚴重制約了拉面產業的發展,也勢必會影響拉面從業人員的創業積極性。

法治是營商環境最好的保障。2022年7月15號,化隆縣人民法院“拉面巡回法庭”掛牌成立。“拉面巡回法庭”下設5個審判團隊,由10名法官、7名法官助理、6名書記員和10名專職調解員構成,并委派10個基層調解組織和49名人民調解員。

“因為拉面人大多處于外地,而矛盾卻大部分存在于拉面人之間,過去全縣所有法庭都會接收拉面人的案件,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因素,處理起來會有一定的限制,將全縣所有涉拉面人的案件統一集中處理,能夠為拉面人提供更優質的司法服務。”星全鴻表示,“拉面巡回法庭”的成立是化隆縣人民法院創新辦案理念、探索推進訴源治理新模式,切實維護拉面人的合法權益的一項重大舉措。

調解員將矛盾化解在源頭

“既然你們雙方對這個金額都沒有異議,那就按照我們約定的時間如期給付,稍等一會我會把調解書發到群里,大家再確認一下,有問題的隨時溝通。”調解員馬乙拉四正拿著手機耐心地進行調解。

馬乙拉四出生于化隆縣阿什努鄉若蘭村,在他的記憶中,小小的村莊被高高的卡力崗山與外界隔斷。18歲那年,他跟隨同鄉人一起離開大山,在上海市的一家拉面店當起了學徒。

“到了外面,我才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也是從那時起,我一邊做學徒,一邊學習文化知識和法律知識。后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我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拉面店,在此過程中,身邊有些老鄉發生了矛盾,我會主動去幫他們化解矛盾。”馬乙拉四說,2022年,他將自己的拉面店承包給了外甥后返回了家鄉,回到家鄉的他被化隆縣人民法院“拉面巡回法庭”聘為特邀調解員。

“成為調解員后,我們與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聯系,成立了‘拉面巡回法庭’微信群,在群里解答拉面人遇到的各種問題。”馬乙拉四告訴記者,除訴訟案件外,“拉面巡回法庭”的工作人員還會通過網絡、在庭外解答拉面人問題。

“情感在調解中融合,矛盾在調解中解決,和諧在調解中構筑。”這是馬乙拉四作為一名“拉面巡回法庭”調解員不懈追求和奮斗的目標。截至目前,馬乙拉四調解的案件達200件,拉面人們都親切地稱之為“貼心人”。

據馬乙拉四回憶,有一次他接到了一個案子,當事人馬某某的女兒在省外一家拉面店從事后廚面點工作,在工作期間,一次意外造成右手多處骨折,經司法鑒定構成十級傷殘,但是賠償金額雙方卻一直無法達成協議。馬某某起訴至法庭尋求幫助,最終在“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調解員”的調解下,達成了由拉面店賠償馬某某女兒各項費用共計8.05萬元的協議,此糾紛以調解方式結案。

“拉面巡回法庭”成立以來,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糾紛前沿陣地作用,通過建立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三位一體”的民事糾紛網格調解體系,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進一步推進了訴源治理,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真正將“家門口”的司法服務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法律的公平與司法的人文關懷,有效提升人民群眾對法院的信任度。目前,“拉面巡回法庭”的調解率達85%。

“夜間法庭”創新辦案新模式

“我們接收的許多案件當事人都不在本地,而案件的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要求他們回到化隆開庭,那勢必會增加當事人的負擔。”據馬小梅介紹,自成立以來,“拉面巡回法庭”積極探索多樣化審判模式,采取就地巡回、微信調解等方式,將法庭搬到拉面人跟前去,幫助拉面行業規范經營行為、及時化解經營風險。

“你們為了不影響我們做生意,這么晚來調解,是真正為我們老百姓辦實事的,太感謝你們了。”拉面經營者馬某在微信調解群中說。

今年5月24日晚上10點30分,天已經是一片漆黑,而群科法庭辦公室內卻依舊燈火通明,一起拉面人之間的買賣合同糾紛調解工作才剛剛開始。

原告馬某某和被告韓某某系合作關系,原告向被告經營的拉面館提供牛肉、水餃等配送服務,被告共欠付原告貨款15569元。原告經多次催討無果后向化隆縣人民法院“拉面巡回法庭”提起訴訟。

受理案件后,主審法官經過審查認為本案事實較為清楚、爭議不大,且雙方為合作關系,具有一定的調解基礎,便多次通過電話聯系原、被告,耐心釋法析理,經過溝通后,雙方當事人均表示接受調解。

但由于原、被告分別在外地經營拉面館,無法到法庭現場調解,且白天工作較忙,沒有固定時間進行調解。在了解到當事人的實際困難后,主審法官決定利用下班時間,進行“夜間法庭+線上調解”的方式。在經過前期溝通,主審法官組織雙方于晚上10點30分在微信上進行調解,調解過程中,經過法官從情理法多種角度進行釋法明理,雙方達成了一致協議,該起糾紛順利化解。

這一案件的順利調解是“拉面巡回法庭”多元化辦理涉拉面人案件的一個縮影。

群眾有所需,法院有所為。在案件辦理的過程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及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優勢,通過“指尖立案,云端審判”快捷息訴止爭已成為人民法院多元化解糾紛機制的有機組成部分。

“拉面巡回法庭”開到家門口

哪里有需要,法庭就設在哪里。只要人民群眾有要求,“拉面巡回法庭”就有回應。

“您好!我們是‘拉面巡回法庭’工作人員,今天是來為您提供上門立案服務的。”這是打通司法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為行動不便的特殊群體開通訴訟服務綠色通道,“拉面巡回法庭”工作人員來到韓某某家中,為當事人提供上門立案服務。

記者了解到,由于韓某某身體多重殘疾,行動不便,無法到庭立案。其父母到“拉面巡回法庭”訴訟服務中心,要求辦理女兒的離婚訴訟業務,法庭工作人員為其父母提供了詳細周到的立案服務,由于未帶齊相應材料,當日無法辦理立案。

當工作人員了解到,韓某某是殘疾人且交通不便,無法到法庭立案時,當即決定“抬起衙門就群眾”,為韓某某提供上門立案服務。次日上午,法庭工作人員來到韓某牙家中,與韓某某及其父母交談,詳細了解案件情況,詢問韓某某的婚姻狀況及矛盾訴求,耐心指導其填寫立案審查表、地址確認書等訴訟材料,協助韓某牙在微信平臺“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中填寫立案信息,為其辦理立案手續,上傳至立案審核系統實時審核,當日上午立案,并按照相關法律規定,為韓某某辦理免交訴訟費申請。

作為全省率先成立的一個品牌法庭,“拉面巡回法庭”大力推廣“家門口的法庭”“就地審理”“上門調解”“上門立案”等巡回審判模式,面對有困難無法前來法庭參加審判活動的當事人,法庭主動“抬起衙門就群眾”,使特殊群眾足不出戶解決矛盾糾紛。

“拉面巡回法庭”還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通過網上開庭、網上調解等遠程便民形式開展線上巡回審判,為群眾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司法服務,將司法人文關懷融入訴訟全過程。對涉及拉面人的案件快立、快審、快執,高效、快捷化解各類矛盾糾紛,降低訴訟成本,緩減免訴訟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的多元化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

記者手記:

群眾有所需,法院有所為。“拉面巡回法庭”地處拉面之鄉,切實履行為拉面人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成了“拉面巡回法庭”的重要職責。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在行使審判權時,并不是簡簡單單為審判而審判,而是以審判工作為切入點,讓當事人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拉面產業是海東市的一張“金名片”。化隆縣拉面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司法的助力,而化隆縣人民法院也正在積極與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協商,在拉面人較為集中的地區設立拉面巡回審判點,實現打通司法便民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將“家門口”的司法服務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法律的公平與司法的人文關懷,提升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的信任度。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