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讓陪診服務行業在法治框架下規范發展


(資料圖片)

原標題:讓陪診服務行業在法治框架下規范發展

作為一個關乎健康安全的新興行業,要想讓人們放心、安心獲得陪診服務,必然需要相應的法律制度規范將新興職業引入發展正軌。相關部門應及時制定法律制度,出臺陪診服務行業規范,規范準入門檻、服務內容、收費標準等,讓陪診服務走向合法化、規范化和標準化,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花錢找人陪我看病”已經成了不少人的剛需,陪診師職業在各大城市悄然“興起”。武漢一名90后陪診師在社交平臺上自曝,自己主要負責代辦以及陪同就診,基本上每天可以有600-800元收入,平均下來,一個月收入1.8萬到2.5萬。(8月9日 中工網)

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一種新的職業“陪診師”悄然興起。他們陪同老年患者前往醫院就診,擔任就醫向導,提供排隊掛號、繳費、檢查、取報告、取藥、陪伴交流以及交通、就餐等服務,這些陪診行業的業務五花八門。有數據顯示,作為新興職業的“陪診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市場上還出現了專門提供陪診服務的網絡平臺,據不完全統計,電商平臺上提供陪診服務的店鋪超過500家,生意好的店鋪月銷達上千單。

新的市場需求會催生新的職業。為患者掛號、陪同候診、付費取藥等等,“陪診師”的出現,相較于眾多醫院的一對多的導醫服務,能夠一對一滿足患者服務需求,包括完善診前和診后服務,提高就醫體驗,節省看病時間,等等。

市場有需求,消費者有需要,“陪診師”的興起有其合理性。但現行法律法規尚無針對陪診服務的專門規定,實踐中也沒有形成成熟的行業慣例,在患者和“陪診師”不簽訂書面合同或僅訂立格式合同的情況下,患者、“陪診師”之間權利義務劃分并不明確。比如,患者在就診過程中權益受到損害,很可能難以分辨是醫院診療失誤還是“陪診師”傳達失誤。又如,在接受陪診服務時,患者需將身份證件、就診信息、聯系方式、住址等個人信息告知服務提供者,面臨信息泄露風險,“陪診師”可以通過售賣謀取非法利益。并且,目前的陪診收費和服務質量缺乏相應標準,一旦出現糾紛,難以判斷是非。以上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及時解決。

要讓陪診服務行業在法治框架下規范發展。作為一個關乎健康安全的新興行業,要想讓人們放心、安心獲得陪診服務,必然需要相應的法律制度規范將新興職業引入發展正軌。相關部門應及時制定法律制度,出臺陪診服務行業規范,規范準入門檻、服務內容、收費標準等,讓陪診服務走向合法化、規范化和標準化,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比如,規定提供服務的人員需要經過專門機構的篩選和審核,以專業性保障陪診行業有序發展,以及患者的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等權益。當陪診行業被納入法治化軌道,消費者才會托付更多的理解與信任,供求雙方才能實現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

“陪診師”不只是一份簡單的工作,而是一份充滿陽光與溫情的職業。作為患者的“臨時家人”,“陪診師”只有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才能進一步提供服務。為此,“陪診師”要加強自我修養,提高整體素質和服務患者的能力,接受行業自律和有關部門依法依規監管,讓患者安心、放心、省心,從而真正成為患者家庭的“健康管家”。(潘鐸印)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