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類專業“出坑”有方
原標題:環境類專業“出坑”有方
最近,某知名大學公示的轉專業信息顯示,該校大一14名環境科學專業全部申請轉出本專業,另有兩名學生轉入。學生用腳投票,能印證“生環化材”專業是“坑”嗎?
(相關資料圖)
被大家戲稱的所謂“天坑專業”,一般指那些工科類、學習難度高、學業壓力大、就業面窄、工作難找而且薪酬待遇低的專業。實際上這些專業高考錄取分數也不算低,說白了就是讀這個專業投入產出“性價比”不高。筆者本科也是環境工程專業,對所謂的這些“坑”有深切體會。
第一是學業壓力大。有些學校的環境工程偏化工類專業,很多專業基礎課如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課程難度高,課后作業量很大。此外還要學建工類的給排水、水利學等課程,每周課程排得很緊。
第二是就業面窄。如果能在生態環境部門及下屬事業單位就業,對于大多數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來說算是比較理想的去處,但這些單位每年的崗位名額并不多。要么就是去一些監測公司、科研院所、企業從事污染防治和管理等。若是博士則有機會進高校做教師。但總體來看就業面不是很廣。
第三是一線技術人員收入不高,而且工作環境不是很好。污染治理的用戶主要是企業,一般都位于郊區或者工業園區,周邊生活配套服務不太成熟。
其實,生態環境保護這個話題十多年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從國家層面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就在上個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這些大環境都是行業的利好,可為什么到了填報志愿或者擇業時,就成了“天坑專業”呢?
筆者認為,可能是部分學生存在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不想吃苦只想輕松的浮躁心態。二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思路。三是只求穩定不求變化的惰性思維。比如,由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相對穩定,跟當下不太景氣的企業發展對比,成了學生和家長眼中的“鐵飯碗”,所以考編制成了不少畢業生的首選。其實,不少看上去和環境專業離得較遠的行業,也需要環境類專業人才,如會計師、審計師事務所,還有一些金融機構,這些機會都有待去開發嘗試。
雖然現在環境類專業畢業生覺得就業難,但其實用人單位也感慨招不到合適的人,這反映出人才供需市場上還存在著錯配現象。那么如何讓環境類專業逆襲,擺脫傳說中的“天坑專業”刻板印象呢?筆者有幾點建議。
一是保持學習定力,打好專業基礎。環境類學科專業基礎課雖然比較枯燥,但都是打基礎的課程。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學習,未來職業的拓展也就失去了底氣和后勁。要以基礎的不變來應對社會需求的萬變,很多工作時用到的知識都需要在實踐中學,只有基礎打扎實了,工作中繼續學習就會相對輕松很多,也更有可能進一步創新,在同等情況下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二是強化學科交叉,完善復合知識結構。環境議題往往具有綜合性、交叉性,比如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有理工、經管、法律等的綜合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勝任。大學期間,除了學習本專業知識外,可以選修、輔修或者線上學習其他相關的專業課程,讓復合型知識背景成為職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有環境類相關學科的專業基礎,做環境政策法律研究或是從事環境新聞報道,相對比較容易上手且有可持續的后勁,競爭優勢也會比較明顯。生態環保產業是一個鏈條,涉及管理、服務、制造等環節,關聯經濟社會發展的很多領域,就業時不要僅盯著管理部門,鏈條中的各個環節和相關領域還有很多發展機會,有真本事的復合型人才在目前就業市場上還是非常緊缺的。
三是積極投身實踐,深入了解社會需求。讀大學最終還是要就業的,而當下大學生們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與社會需求脫節。建議盡量多參加社會實踐,比如找機會去污水處理廠實習,跟著環保工程師參與污水治理項目設計等;利用假期或者返鄉的機會,深入鄉村調研,為所學知識找到應用場景,識別社會需求和行業需求,認清自身知識短板以及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之間的距離,培養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自己與社會的連接更加緊密。(虞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