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多學科助力讓千年運河“活”起來

昨天下午,2023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分論壇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舉行。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王力軍,省文旅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拾峰,副市長劉流出席分論壇并致辭。


(資料圖片)

分論壇上,嘉賓們圍繞主題進行主旨發言,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言獻策。

為何開展“大運河考古”?

“大運河考古”是21世紀以來產生的新課題。它是隨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開展,特別是在2006年開始的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新型學術事業,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國”學術工程系列。

“大運河考古是大運河文物保護的基礎性事業。”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介紹,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深化大運河作為“文物”的認知作用、發現一批重要運河文物遺存,通過出土文物為深入認識大運河文化的多樣性提供直接證據。

賀云翱認為,盡管大運河誕生之后有著諸多歷史文獻記載,但在考古學家的手鏟下,才可以揭示它的物理空間、物質形態、工程技術、相關要素以及無數的創造性故事,從而呈現出大量未為人知的大運河的歷史細節、蘊含其中的獨特智慧和文化內涵,為大運河歷史研究和文物保護及文化弘揚提供珍貴實證載體。

“大運河考古工作是大運河文創產業、文旅融合產業、數字化傳播發展的基礎條件。獨特的考古發現可以進一步激活歷史記憶和文獻資料,為優秀文化傳承、文化品牌創造、講好大運河故事提供真實的科學依據和創造性資源。”賀云翱說。

美美與共的大運河理想

運河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運用自然的遺產,每一條運河都與自己國家的命運相關聯。

“大運河的開鑿與利用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她孕育了城鄉發展,滋養了社會文明,傳播了科技文化,促進了商貿交通,承載著人類互通互聯的共同追求與夢想,改變了運河沿線城市的地位,影響了國家歷史走向和世界格局變化。”中國考古學會大運河考古與保護專委會主任林留根說,同時,大運河發揮著文化交流的功能,具有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旅游資源建設等巨大潛力。

林留根認為,千百年來,大運河的理想可以概括為“美美與共”。

“這是因為,大運河連通了南北江河,也連接了海陸內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發擇著重要作用。促進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造就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精神特質。”林留根說,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需要加快大運河考古成果的轉化與利用,更加充分、生動地向世界闡釋大運河在中國文明史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杰出普遍價值,助力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多學科助力大運河文化傳播

“從地理學視角來看,大運河是中華文明史上一個偉大的地理工程。”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袁林旺說,大運河借助自然的地形地貌、水文水系之勢溝通南北,解決社會發展及自然資源不平衡問題,強化人文和社會經濟交流,促進流域城市和區域發展,“體現了人對地理環境的適應,是改造自然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歷史與文明的象征。”

如何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袁林旺認為,要從原真性、完整性、科學性視角,對遺產的本體跟周邊環境進行真實保護,從重點區段到全線進行全域保護,促進大運河文化可持續傳承與利用。對此,他提出了地理學思路——構建“數據-模型-分析-表達”一體化數字底座,提供地理場景復原與虛擬在線、地理過程分析與模擬、主體信息全地理展示等能力,數字化重構大運河地理環境,預測和預見大運河未來演化,以地理學賦能智慧大運河建設。

“大運河出版工作有助于‘摸清家底’,從不同角度對大運河文化遺產進行研究。”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副總編輯王崠說,通過多媒體、多層次、多角度的運河出版產品,大運河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將得以系統、科學、生動地展現。

“文化消費多元化發展,信息技術不斷迭代更新,對大運河文化出版傳播提出了新要求。”王崠表示,希望能多出精品出版物,讓大運河文化遺產走入尋常百姓家,建設知名運河出版品牌,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力量。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