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不能沉迷于“技防”
(資料圖)
原標題:防沉迷,不能沉迷于“技防”
2021年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簡稱“830新規”)。新規對未成年人的游戲時間、防沉迷系統登錄、網絡實名制、充值打賞等作出了安排。如今,“830新規”出臺即將屆滿兩年,網絡游戲企業落實情況如何?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是否得到廣大家長認可?如何更好地推進相關工作?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其實,在出臺“830新規”之前的2019年10月25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就已經印發了《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要求法定節假日每日游戲時間累計不得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日累計不得超過1.5小時。
而2021年的“830新規”呢?對于游戲時間和游戲時限作出新的限制——游戲服務商(也包括短視頻平臺)在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戲服務時,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的每日20時至21時,且只能提供1小時服務。所以,更為嚴厲的“830新規”,可以視為升級版的“防沉迷”。
為了配合國家的防沉迷體系建設,游戲服務商、短視頻平臺也采取了積極的措施:比如嚴格執行實名制和青少年模式;比如采取更先進的技防手段,乃至人臉識別。“830新規”出臺即將屆滿兩年,記者調查發現,國內游戲廠商及游戲平臺基本上都能積極響應新規政策,也主動探索上線新防沉迷舉措,并且嚴懲網游黑灰產業鏈。總體來說,防沉迷體系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些家長過于信任和依賴防沉迷體系,卻忽略了一個事實——任何技防都難以完美到無懈可擊。人臉識別曾被視為防沉迷的“神丹妙藥”,但是,現實中,就有一些孩子為了游戲,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注冊,然后向這些成年人“借臉”驗證。你說,這也能怪平臺的防沉迷系統不靈嗎?所以,防沉迷系統之下,難免會有漏網之魚。
很多時候,技防不如人防;更何況,防沉迷是一項社會、家庭、平臺工程的系統工程,我們不能一味地將責任推給平臺。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沉迷于“防沉迷系統”,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在平臺履行好職責、完善技術手段之后,我們做父母的更應履行好愛護、監護的責任。不客氣地說,任何一個防沉迷失敗的案例背后,都站著不負責任的父母。別忘了,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法規,壓實家庭、社會責任,也防沉迷的一項重要措施。(黃齊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