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非秀場,整治“飆車炸街”需重拳出擊
【資料圖】
原標題:城市道路非秀場,整治“飆車炸街”需重拳出擊
公安部18日公布打擊整治“飆車炸街”專項行動10起典型案例。其中,2023年6月1日,百色公安機關根據群眾舉報線索,成功破獲一起青少年“飆車炸街”案,抓獲違法嫌疑人13名,扣留非法改裝車輛14輛,并根據詢問線索抓獲違法嫌疑人35名。經查,3月至5月,申某某等48人在凌云縣行政廣場等道路多次實施追逐競駛行為。考慮涉案人員均為未成年人,百色公安機關對涉案人員批評教育、責令家長加強監護。(8月18日 新華社)
近年來,“飆車炸街”的現象在一些城市頻繁出現,而且參與者低齡化趨勢明顯。這些喜歡成群結隊駕乘摩托車、電動車飆車的青少年被網友稱作“鬼火少年”。在道路行駛中翹車頭、花樣炫技、追逐競速,這些場景不是影視片段,而是現實生活中的“鬼火少年”們的“基本操作”。這種危險的行為不僅嚴重威脅青少年自身生命安全,也嚴重擾亂社會治安和損害公眾利益。
青少年“飆車炸街”現象背后存在多種動因。首先,年輕人好奇心旺盛,追求刺激和冒險。“飆車炸街”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極具刺激性和挑戰性的行為,吸引著他們彰顯個性、宣泄情緒。其次,家庭教育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些家庭對青少年的管教不力,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家庭教育,使他們更容易陷入這種錯誤行為之中。
此外,社交媒體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少年的盲從性和行為“泛網絡化”也不容忽視。青少年渴望被關注和認可,在社交網絡上分享飆車視頻可以獲得較高的曝光度、博人眼球,進一步助長了這種違法違規、不負責任的行為。短視頻平臺個性化推薦機制讓受眾容易落入單一化信息所構筑的“繭房”之中,青少年缺乏辨別能力、容易跟風,更有可能誤把網絡中的個別現象當做流行趨勢,并在現實生活中爭相模仿。
有網友調侃,“鬼火一響,爹媽白養”“車頭一翹,閻王一笑”。摩托車、電動車這類“肉包鐵”交通工具對駕乘人員幾乎沒有任何安全保護,一旦出現交通事故,將嚴重威脅未成年人生命安全。
除了危及個人生命安全,“飆車炸街”也絕不是一場單人版的“速度與激情”游戲,這些行為背后都有著不可回避的法律責任。不少“鬼火少年”駕駛的電動摩托車都進行過非法改裝,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6條明確規定,“禁止非法拼裝車輛,禁止非法改變車輛登記上所載明的結構、特征、框架”,違反法規會面臨拆除、強制報廢、罰款等處罰。此外,“飆車炸街”會造成嚴重的噪聲污染,觸犯《噪聲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七條相關規定。“飆車炸街”駕駛人甚至可能承擔刑事責任,《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駕駛機動車在道路上飆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以危險駕駛罪追究刑事責任”。
打擊“飆車炸街”,需要綜合治理。去年以來,全國已有多地開展飆車、炫技、炸街等違法行為專項整治活動。相關部門應制定和實施更嚴格的法規,加強對“飆車炸街”行為的打擊,加大對違法行為者的處罰力度,以警示廣大青少年。家長也應加強對未成年的管教,落實監護責任,引導其通過合理的途徑宣泄情緒。此外,社交媒體平臺和互聯網公司也應加強內容審核和干預措施,切斷“飆車炸街”視頻的傳播途徑,減少其對年輕人的負面影響。
莫讓瘋狂毀終身,理智駕駛護成長。城市道路不是“鬼火少年”炫技、耍酷的秀場,深夜飆車也不是屬于新時代青年的“速度與激情”。重拳整治“飆車炸街”既是對“鬼火少年”的懸崖勒馬,也是維護公眾利益的必然舉措。(張兆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