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食堂”是一個什么符號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食堂”是一個什么符號

午休時間短、供餐場所少、餐飲消費占比增高、自備午餐精力又不足,去哪吃、吃什么,正成為職場人的困擾。媒體援引專家建議:有條件、有場所的單位盡可能提供訂餐或開辦食堂,若條件不具備、能力不成熟或者場所不寬裕的單位,可以聯合其他單位或者園區共同設立食堂,從規模上降低成本、減輕壓力。

“食堂”是個既老又新、既遠又近的詞匯,如果采訪不同年紀的國人,每一代人關于食堂的敘事都大相徑庭。生產隊食堂一度是“大鍋飯”的具象化,工廠機關食堂曾是“編制人”的體面,而食堂外包、競標式運營幾乎是市場化改革的縮影。從內在于工作單位到被遷出工作單位,從被市場化餐飲業取代,到現在又被呼喚回歸,食堂到底是一個什么符號?

食、住、行,教育和醫療,是內在于職業的福利,既是個體選擇職業的基本考慮,也是社會判斷一個職業地位的潛在標準。食堂遷出單位,被更多元的供給所取代,意味著這個職業的薪資性福利可以覆蓋市場化選擇;其實也更意味著這個行業處于上升期,集中行政成本專攻自身領域、服從服務業細分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而食堂以實物形式回歸公司、單位,一方面說明薪資在購買力上的縮水,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一個信號:行業的各種成本已不必高度集中于那個可以增值的點,發展由求“進”變為求“穩”了。

前段時間大熱的媒體報道“月薪兩萬,吃不起中式快餐”,一度登上熱搜,和今日這個話題相互參看,不就是這個道理么?

市場細分是一個總體生態,是各行業、無數市場主體的預期互相支持的系統。一個炸油餅的就一門心思炸油餅,不用擔心出門沒褲子穿、沒雨傘打、沒車子坐,就是這種預期。同樣,編程的、修片的、做文案的、搞投資的不用在自己公司做飯,知道寫字樓下有各種吃食、外賣平臺有各種食材可選,能高配能兜底。而各種餐飲形態——不管是傳統餐廳、共享餐桌還是家庭食堂,都敢開、敢細分,對樓上的人流有把握,也是如此。這種對市場整體供給和市場系統性的信任,對自己干好“這一行”就能購買“很多行”產品的預期,正是市場細分和發育的內在力量。

單位(公司)的“食堂”,就是這種市場起落中的符號。它產生、遷入、遷出、再遷入,代表著我們怎么評估自己職業的走向、行業的走向,也代表著我們在生活安全性和體驗性之間的選擇。減少貨幣性流動、個體化購買,回歸一個能夠保底的公司食堂,肯定是可理解的,但細想想也讓人唏噓。(光明網評論員)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