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禁止AI處方!AI再能,也不能坐堂行醫


(資料圖)

原標題:禁止AI處方!AI再能,也不能坐堂行醫

日前,北京市衛健委牽頭組織制定了《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實施辦法(試行)》,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辦法擬規定,醫師接診前需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提供診療服務,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要加強藥品管理,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嚴禁在處方開具前向患者提供藥品。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一路狂飆,給交通、金融、家具等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極大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也不斷賦能藥物研發、影像分析、病歷管理等重要環節,有助于提高醫療診斷的精準性和治療效果。在此背景下,智能機器甚至開啟了“坐堂行醫”的生涯。在一些藥店和互聯網醫院,為了圖方便、省時間、壓成本,問診環節竟由軟件代替醫生問診,只要輸入處方藥需求后,就能使用智能技術自動生成處方。嶄新的模式跳過了傳統的處方開具、審核環節,讓不習慣帶處方的患者直呼方便,也給藥店售賣處方藥大開方便之門。

“AI開方,直接取藥”,看似皆大歡喜,實則給患者生命健康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幫醫生更準確地診斷和治療,和完全代替醫生看病,完全是兩個概念。雖然AI的記憶和學習能力超乎想象,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與通過層層考核取得執業資質、累積多年臨床經驗的專業醫師相比,當下人工智能的問診和開方水平根本不在一個量級。再說,醫學倫理和個體差異永遠離不開醫生診療,一名名患者病情的復雜性、多樣性和隨著治療進程發生的身體變化等等客觀病情,如何放心交給機器人去判斷和治療?

在便捷和安全面前,該怎么選?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實施辦法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對于問診過程中出現的開方亂象,一方面嚴查問診醫師資格,一方面“手撕”人工智能處方。去年3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就曾明確,醫師接診前需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提供診療服務,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北京市此次發布的辦法,是對國家監管細則的具體施行,并再次釋放鮮明的信號:看病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不容機器人冒充醫生,更不能拿患者不當“人”。

為杜絕人工智能處方的出現,辦法在監管方面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建立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監管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醫療機構應主動與監管平臺對接,及時上傳、更新相關執業信息;實體醫療機構第二名稱的互聯網醫院,也要與該實體醫療機構同時校驗……對現代醫學診療,尤其是互聯網診療行為的嚴格約束,不僅強化了醫師在互聯網診療中無可撼動的“主角”地位,也將提高患者在此類平臺問診開方的安全性。在天平的另一端,無論是省時間降成本的小心思,還是問診模式的酷炫晃眼,都遠不能承受犧牲群眾生命安全的代價。

問診開方不是走過場,醫囑更不能淪為模板化的“微寫作”。嚴禁使用人工智能自動生成處方,是在這個新潮的醫療智能時代對患者的負責。(辛音)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