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熱頭條丨“小哥”們值得擁有這個節日
(資料圖片)
原標題:“小哥”們值得擁有這個節日
還記得前段時間在杭州從12米高處跳江救人的外賣騎手彭清林嗎?“有點害怕,但想著救人要緊”,危急關頭,這位湖南小伙的縱身一躍,感動了無數人。雖然他說“自己跟英雄不搭界”,但在萬千普通人的心中,他就是那個凡人英雄。這兩天,這位“最美”小伙又多了一個身份——浙江“小哥節”形象大使。
是的,小哥也有了屬于自己的節日。在浙江,這個特別的節日于去年5月啟動,今年已是第二次舉辦。在北京,昌平多個街道也于近日同步舉辦“小哥節”,為他們送去溫暖與關愛。雖然這個節日都還只是地方性的,仍帶給公眾不小的觸動。
節日的出現,折射社會的變遷。“小哥節”的設立,背后是這個群體的快速崛起,以及他們所置身的新經濟業態快速壯大、所代表的新就業模式加速成熟的社會現實。據多項權威數據,我國目前靈活就業人數約2億,其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達8400萬人,“小哥”昵稱下的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正是其主要構成群體。可以作為對照的一組數據是,2022年我國外賣訂單量達171.2億件;截至6月24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破600億件大關。
這個群體的數量是如此龐大,且還未停止增長。這個群體的可見度是如此之高,他們奔走在大街小巷的身影,早已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景觀。他們是如此深如此廣地嵌入我們的生活和城市的運轉,以至于有學者用“重要基礎設施”這樣的概念來描述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這個新的職業群體的出現,不僅深刻改變了個體的生活方式,同樣改變了人際關系、互動模式乃至社會結構。
2020年初,“外賣小哥”有了官方認證,以“網約配送員”的名稱正式成為新職業,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這次地方“小哥節”的設立,可以說是對小哥身份和這種社會現實的再一次確認,也是幫助小哥這個新職業群體融入現代城市的一種努力。毋庸諱言,在小哥這個新職業群體中,不小比例為城市外來人口,這份用工靈活、報酬可觀、門檻較低的工作給他們帶來生活的保障與發展的機會,也讓他們不得不面對更多適應和融入城市的挑戰。
因此,“致敬”和“溫暖”作為“小哥節”的關鍵詞和主基調,理當如此。隨著他們的鮮活故事被更多講述,他們的日常生活被更多細察,他們的職業身份與個體發展被更多討論,更多的區隔將被消解,更多的連結將被建立。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來,不管是社會治理還是學術研究,都呈現出“將小哥作為一種方法”的趨勢。的確,小哥的出現與崛起,本就與社會轉型與人口流動、數字技術沖擊以及勞動關系變革等多重社會背景緊密相關,在他們身上集中反應或者說承載了這些復雜的社會變化。關注他們,確是我們理解社會的一種渠道和視角。但我們也要自覺警惕對小哥們的過度凝視,避免在無心中強化“我們-他們”的偏見。當“小哥”不再作為一種“言必及”的身份標識或標簽,或許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王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