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生態保護紅線
(資料圖片)
原標題:守住生態保護紅線
“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已完成劃定并發布。”在生態環境部前不久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保護紅線覆蓋了絕大多數重要生態系統,以及絕大多數未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涵蓋了95%的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全國各地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讓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得到嚴格有效保護,也讓守住生態保護紅線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紅線劃好,更要守好。
守住生態保護紅線,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作為重要支撐。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應對的問題也種類繁多,必須有最嚴格、最完備的制度體系來支撐。事實上,如今我國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遇到新情況、新變化,要做到與時俱進,加快制度創新。與此同時,制度的剛性和權威必須牢固樹立起來,不得作選擇、搞變通、打折扣。對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決不能讓制度規定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
嚴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更需不斷強化監管能力、實施生態環境監督。目前,全國已有多個省份建成省級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或具備監管能力,這就更需要在生態保護修復上強化統一監督管理。同時,要結合地方實際,讓監管可操作可落地。推動信息化、智慧化、自動化監管,有效提升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業務化應用水平。進一步完善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加強與生態環境、公安、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有關部門溝通協作,形成強大合力,共同守護好生態保護紅線。
守住國家生態安全底線的同時,也要兼顧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兼顧群眾利益。應杜絕不顧農業生產實際,拔苗砍樹等“一刀切”行為,既要促進生態環境修復,也要讓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有助于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僅要守住這條生命線,守護自然生態安全,更要形成全社會的責任與共識,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家園。(溫濟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