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野蠻放生不是“行善”而是“作惡” 全球播資訊


(資料圖片)

原標題:野蠻放生不是“行善”而是“作惡”

近日,一段“男子在太湖邊放生外來物種珍珠鱉”的視頻在網上流傳。網傳視頻顯示,一男子在水邊,從白色的箱子里將一只背上有花紋的鱉倒出來,周圍的人則歡呼“放生嘍”,放生的鱉很快爬入水中消失不見。江蘇省無錫市漁政支隊表示,外來物種不允許私自放生,已關注到網傳視頻并介入調查。

放生算是一種善行義舉,在民間有著悠久的傳統。但近年來,野蠻放生、隨意放生、盲目放生事件屢有發生,特別是野蠻放生、丟棄外來物種的行為既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又可能擾亂當地正常秩序。因而,非常有必要以嚴格執法叫停這些看似放生、實則“殺生”的野蠻放生行為。

禁止放生、丟棄外來野生動物,可能會讓一些經常放生的愛心人士誤解。但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有必要規范這一行為,讓放生更加科學。放生并不是將野生動物往野外放歸、丟棄就萬事大吉,而是需要周全動物天性、習性,季節、環境以及是否對周邊環境帶來不利影響等專業性較強的技術活。

諸如草地貪夜蛾、鱷雀鱔、紅火蟻、福壽螺、紅耳彩龜等一些外來野生動物物種,其對本地物種和生態有著極其嚴重的危害,可造成本地物種大量死亡,對入侵地的農田、水源、森林、草原、城鎮綠化帶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具有重大威脅,且蔓延擴散較快,難以有效阻截控制。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外來物種除了威脅農林牧漁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外,本身含有毒素,可對人畜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可以說,隨意放生、野蠻放生外來野生動物的行為,讓放生失去了原有意義。一些所謂“愛心人士”只顧放生,卻未考慮到當地的生態環境能否承受,當地的居民是否會受到影響。

對此,相關部門已經制訂了《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兑吧鷦游锉Wo法》規定,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干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渡锇踩ā访鞔_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違反者由相關部門責令限期捕回、找回釋放或者丟棄的外來物種,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由此可見,如果放生行為導致財產、人身權益受到侵害的,如村民莊稼被破壞,居民、牲畜被咬傷,或者盲目放生外來物種的,放生者可能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治安處罰責任乃至刑事責任。必須強調,盲目放生,野蠻放生不是行善,而是作惡。相關部門理當強化宣傳力度,讓人們知道哪些物種不能放生,科學合理的放生時間以及方法,同時對野蠻放生嚴肅懲處,以儆效尤。讓放生行為回歸文明、理性、向善的本意,而非淪為危害當地生活、破壞生態環境的惡行。(史洪舉)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