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為“產業村長”培育鄉村創業沃土


(資料圖片)

原標題:為“產業村長”培育鄉村創業沃土

近日,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首批14名受聘的“產業村長”上崗,吸引了媒體和社會各界的目光。所謂“產業村長”,顧名思義,就是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專職職務。翻看其名單可以發現,“產業村長”大都是“80后”,且以梅州市農業企業的負責人為主,所在企業的主責業務往往與其任職村的主導產業相匹配,有糧食生產加工企業、果蔬銷售企業、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等。他們當中有返鄉創業青年,也有本地“土專家”、鄉村能人。可見,“產業村長”就是要為農村招才引智,為鄉村產業發展聚才鋪路。那么,熱鬧的受聘儀式過后,這批履新的“產業村長”要怎么開展工作,如何幫助、帶領村民闖出一條產業振興路?政府部門又應該如何創設良好的政策環境,充分用好用活“產業村長”人才資源?

追溯起來,“產業村長”模式始于脫貧攻堅時期,通過把有才干、有熱情、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業企業負責人等能人資源引入貧困村,為貧困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市場渠道及資金等,從而幫助村莊迅速找準產業并建立產業基礎,農民通過入股分紅、就業務工等方式實現脫貧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村長”模式仍然大有可為。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當前不少農村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更是存在引不來、留不住人才等問題。沒有人才,無以興產業。“產業村長”提供了一條吸引人才的可行路徑。一方面,“產業村長”本身就是農業產業從業者,對三農事業有熱情、有感情。對他們來說,“產業村長”這一職務也是一種榮譽加身,意味著他們不僅要考慮企業的效益,更要考慮如何通過產業聯結帶動鄉村發展、農民增收。另一方面,“產業村長”本身具備的經營資源和經驗與任職村已有的資源和產業基礎密切相關,上任后能夠迅速找準切入點,充分利用企業自身的延鏈、補鏈優勢,為村里的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能,促進村級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由產業基礎薄弱走向全產業鏈發展,推動傳統農業進一步向現代農業轉型。

在這個過程中,“產業村長”也會面臨一系列問題。比如,他們的好點子、產業規劃能否得到村里的認可和支持,能否落到實處;作為“外來者”,他們如何盡快與村干部、村民熟絡起來、打成一片,取得村民的信任,推動工作順利進行;產業落地執行過程中,是否會存在“水土不服”的現象等等。解決這些問題,也考驗著地方政府引才留才的力度。

要給“產業村長”創設寬松的政策環境,通過項目扶持、政策傾斜充分調動他們投身鄉村產業的積極性,引導他們把資金、技術等投向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精深加工、銷售市場等薄弱環節,及時幫助他們疏通產業落地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在用地、用人、金融和科技服務等方面提供一攬子支持政策,讓引來的人才切實感受到鄉村亦是創業的沃土,有著無限的發展潛力。

要明確村干部與“產業村長”的職責分工,村干部要充分聽取“產業村長”對于鄉村產業發展的規劃建議,結合本村本地實際,進行可行性論證,對產業發展中的問題進行及時梳理總結,在把握好發展方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給予“產業村長”施展才干的空間,真正用好用活“產業村長”這一人才資源。另外,產業發展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靠單打獨斗也無法走得長遠,一定是返鄉人才與鄉村雙向奔赴,產業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動力。因此,黨員干部要帶頭轉變發展理念,引導更多村民參與進來,形成“多條繩擰成一股勁”的產業振興合力,共同推動鄉村產業再上一個臺階。

“產業村長”不領工資、沒有編制,看似是個“虛職”,實則可以為賦能鄉村產業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今年以來,梅州市已經相繼在五華縣、梅江區等地啟動了“產業村長”項目,先后有幾十名“產業村長”受聘。新上任的“產業村長”也要充分認識這一職務的重要意義,盡快轉變角色定位和目標導向。多到村里走走,多與農民交流,充分了解任職村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找準產業面臨的問題和短板,結合自身的優勢資源,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智力、資金、科技、管理經驗、營銷渠道等方面的支持。要做到心中裝著農民,建立企業與農民、村集體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村集體更多分享到產業發展的紅利,與此同時也能為企業長遠發展打好底子、聚攏人氣,形成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期待設立“產業村長”這一舉措能見真章、得實效,成為破解鄉村產業振興難題的一把“金鑰匙”。(毛曉雅)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