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工人日報社評丨從“1米的高度”看城市,給特殊人群更多關愛|全球今日報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從“1米的高度”看城市,給特殊人群更多關愛


(資料圖)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吳迪

對包括兒童在內的特殊人群訴求的回應、利益的關切,是文明社會應有的溫度和底色。看見并回應特殊人群的利益關切,必將讓我們的城市更加溫暖、更加文明。

據6月2日《北京日報》報道,北京市發改委日前介紹,《北京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正式發布,方案提出,站在兒童視角,以“1米的高度”看城市,到2025年,在3到5個區開展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推進建設一批示范性兒童友好街區、社區、學校、醫院、公園等;到2030年,全面建成兒童友好城市,讓廣大兒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兒童友好城市,簡單理解,就是一座城市的建設發展要多一些以兒童成長為基點的通盤考量,讓城市在社會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面更加關注兒童成長和發展。

牙膏能不能不那么辣舌頭?電梯開關和應急按鈕可否設置得低一些?圖書館兒童讀物的擺放能否讓孩子觸手可及?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如何更有保障?以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才能體會其真實需求,進而讓關懷更有溫度。正如網上有個故事:大街上,一個小朋友哭鬧不止,大人蹲下身子安撫時突然發現,在孩子的視線中,沒有城市的繁華,只有大人們的腿——孩子對城市建設發展的訴求,需要被看見;孩子在城市生長中的不適,需要被關照。

自1996年聯合國發起兒童友好城市倡議以來,兒童友好在世界多國已形成共識共為。我國對兒童友好的踐行也逐漸深化。北京此番發布的方案,讓“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城市適兒化改造”等議題的落地有了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

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是城市治理的必答題。孩子寄托著家庭及國家的未來,孩子身處的環境深刻影響著公眾的生育預期和城市及國家的發展后勁。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化率已突破60%,然而不少城市建設和服務供給主要基于成年人群的活動模式和使用需求,面向兒童的設施配備、空間規劃、服務內容等存在不足。提升適兒化水平,是各地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善人居環境等問題的有力抓手和成效注腳。

讓兒童感知城市的友好,不僅僅是在具體事物上突出“兒童專屬”,更重要的是形成“理念—政策—作為—共識—合力”的善治閉環,讓兒童友好的思維、適兒化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發展的各個環節,成為一種城市治理的習慣和本能,系統性地推進兒童友好城市的發展。

在這方面,一些地方正在不斷探索,比如,對已有基礎設施和服務進行適兒化改造,在城市新建場景與布局中貫穿兒童友好的設計理念。孩子的玩耍空間、設施安全、服務供給、教育醫療領域特殊保障等方面,是近年來面貌改觀最大的部分。

從本質上看,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是城市治理的一種探索和實踐。各地應從實踐中總結經驗,輸出更多治理智慧和樣本,互相借鑒,取長補短,讓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得更加精致、更有特色。

對包括兒童在內的特殊人群訴求的回應、利益的關切,是文明社會應有的溫度和底色。正是基于此,我國近年來持續推進對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權益保障法律的完善,從更多元視角、更廣泛維度,關愛特殊人群。在社會層面,增設公共場所母嬰室及第三衛生間,普及無障礙設施、建設無障礙城市,探討兒童票的身高或年齡標準,加速基礎設施和電子產品適老化改造等,諸如此類的舉措不斷推進。

現代城市的謀篇布局,應該照顧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類人群。看見并回應特殊人群的利益關切,必將讓我們的城市更加溫暖、更加文明。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