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IDC一季報透視:持續增長下成本激增負債再創新高-天天熱訊
(資料圖)
北京時間5月31日,隨著秦淮數據披露2023第一季度財報,中概股三家IDC公司萬國數據、世紀互聯和秦淮數據今年首季成績單均已披露。從營收、凈利潤、調整后的EBITDA率等財務核心指標上看,三家IDC公司均延續前一季度的漲勢,營收方面,萬國數據、世紀互聯和秦淮數據一季度分別錄得24.09億元、18.1億元和14.44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7.4%、9.7%和56.8%;凈利潤方面,萬國數據、世紀互聯和秦淮數據一季度分別為-4.746億元、8230萬元和2.53億元;調整后的EBITDA率分別為46.9%、30.8%和56.4%。
雖然在業績方面繼續取得漲幅,但上述三家IDC公司同樣面臨債務高企的風險。世紀互聯財報披露截至期末的總體債務規模達104.38億元,較上季期末債務總額規模繼續增加;萬國數據一季度期末總債務為468.2億元,同比增長14.82%,期末現金流為102.41億元,同比下降9.53%;在2021年前一向保持健康現金流/債務比的秦淮數據也繼續激進的財務風格,期末總債務規模甚至超過了世紀互聯,達110.52億元,現金流與債務比達1:1.915,其中長期銀行貸款總額達78.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超過125%。
與三家公司龐大的債務規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家公司的市值,萬國、世紀互聯和秦淮的截至北京時間6月2日收盤時分別為139.3億元、28.24億元、154.3億元,特別是萬國和世紀互聯的市值縮水程度更加明顯,將市值龍頭拱手送給秦淮數據。但相較于萬國高峰時期的千億人民幣市值,此時的龍頭之爭更像菜雞互啄。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隨著三大運營商的算力擴張、頭部云開支縮減和瘦身上市,勢必壓縮中立IDC的擴張空間、蠶食其有限的利潤空間。
市值探底成本上升激進舉債或埋隱患
與三家公司龐大的債務規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家公司的市值,分別為139.3億元、28.24億元、154.3億元,特別是萬國和世紀互聯的市值縮水程度更加明顯,這極大地影響了三家公司的EV/EBITDA水平,根據Marketscreener的預測,萬國數據、世紀互聯和秦淮數據2023年的EV/EBITDA分別為11.4倍、5.64倍和7.17倍,顯示三家IDC公司在估值方面處于較低水平。
從P/B估值法來看,由于萬國和世紀互聯長期虧損,其市凈率長期處于負值空間。2022年,萬國、世紀互聯和秦淮的市凈率分別為-17.2、-7.49和61.8。2023年,根據Marketscreener的預測,萬國、世紀互聯和秦淮的市凈率分別為-11.9、-10和17.5。市凈率表現不佳,也令投資者望而卻步。美股市場,萬國、世紀互聯和秦淮三只股票年內一跌再跌。經統計,今年以來,萬國數據、世紀互聯和秦淮數據三只股票分別下跌46.36%、49.38%和24.34%。
總體成本方面,三家IDC公司也面臨著電費開支、建設成本的增加,應收賬款周轉情況也并不樂觀,導致現金流壓力增大。萬國一季度財報顯示,萬國一季度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為102天,上年同期為81天;相反,萬國的應付賬款天數卻處于總體縮減態勢,其一季度應付賬款天數為124天,上年同期為197天,這意味著客戶付款周期變長,自身開支付款周期變短,現金流或面臨承壓的局面。總體成本上,萬國較上年同期也有增加9.1%。
萬國數據創始人黃偉也罕見地在一季報電話會議中喊話,目前萬國數據的股價處于偏低水平。為提振市場信心,黃偉宣布在未來12個月內增持100萬ADS,但對于目前的財務壓力,黃偉和萬國數據管理層并未給出明確解方。
秦淮數據也面臨成本開支擴大的局面,2022年,秦淮數據資本開支達49.12億元,創下歷年新高,2023年一季度,秦淮數據資本開支為16.54億元,也創下季度新高。
成本的上升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電費的上漲,另一個是交付規模的擴大。
萬國、世紀互聯和秦淮三家公司主要業務分布的省份是北京、河北、上海、山西、江蘇、廣東這六省市,自2021年調整電價前到2023年2月,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110KV兩部制電價上漲趨勢已十分明顯,在2022年全年實施新的分時電價下,峰谷差拉大對數據中心24小時用電的成本來看,電費支出擴大趨勢不可逆轉。
梳理三家公司過去兩年的電費支出情況可以發現,三家公司的電費支出增速均保持高位。
三家美股IDC公司2021-2022年用電量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秦淮數據、世紀互聯、萬國數據等三家公司的財報、ESG報告
在過去的財報披露中,萬國、秦淮也對外披露了電價上漲對公司帶來的影響。如2022年Q3電話會議上,秦淮數據透露,當季由于冀北電網電價上漲,其在河北的數據中心電力成本增加了大約 15%,這也導致其電費總體成本環比上升了3.8%。萬國數據則在更早的2021Q4財報電話會就坦承,對公司利潤率影響最大的風險就是電費。因為電費的上漲,公司付出了環比15%的電費增長,對當期萬國數據利潤率的影響在1%到1.5%。
另一個大宗的成本支出項是交付的capex支出。秦淮數據在2024年Q2前共有258IT MW的交付規模,這其中已簽約容量為88 IT MW,意向容量為125 IT MW。但秦淮數據并未披露交付后客戶的上架節奏以及能夠為公司帶來的收入狀況。與此同時,秦淮數據也并未披露公司的應收和應付周轉情況。
支出高企,債務也同樣高企。秦淮數據在過去兩年一改風格,采取激進的舉債策略。秦淮數據在2022年期末現金及等價物與債務比就出現不同尋常的倒掛,總債務創紀錄達到83.71億元,較上年增長52.83%,較2020年增長翻番,期末現金及等價物則創下了公司IPO后的年度新低,達40.64億元。今年一季報,秦淮數據期末總債務規模甚至超過了世紀互聯,達110.52億元,現金流與債務比達1:1.915,其中長期銀行貸款總額達78.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超過125%。
市場更加“內卷” IDC增量競爭更激烈
雖然中國市場算力增長的趨勢未變,但市場玩家的結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一方面,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的算力增長不容忽視。從支出層面看,2022年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算力資本支出大幅增長,分別為335億元、271億元、121億元,合計727億元。2023年增長至452億元、290億元、149億元,合計增長22.6%至891億元。
從收入層面看,三大運營商不僅在數據中心及網絡方面收入繼續增長,還大有進一步做大做強云業務收入的趨勢。中國電信天翼云收入達到579億元,同比增長107.5%;移動云收入503億元,同比增長108.1%;聯通云收入361億元,同比增長121%。
三大運營商下場也擠壓傳統頭部云企業的生存空間。國金證券研報統計稱,2021年8月-2022年8月期間,全國1億元以上政企數字化大單中國電信獲取104個,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分別取得68個與34個,阿里云只有9個。
另一方面,傳統頭部互聯網企業開支處于下降通道,阿里云也面臨瘦身IPO的重大轉型期。經統計,阿里、騰訊、京東、拼多多和美團五家頭部互聯網公眾公司2022年運營開支均呈現下降態勢。云市場中,阿里和騰訊份額下降,電信、聯通和移動云份額上升。
在萬國、世紀互聯、秦淮數據的客戶名單中,阿里、騰訊、字節、京東、拼多多和美團等互聯網大型訂單是支撐公司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萬國一季報披露,云和互聯網企業訂單占到總體服務面積的87.2%。公司的大客戶為公司貢獻收入比例,2023年一季度前兩大客戶分別為27.1%和17.9%。
秦淮方面并未在一季報披露重要客戶的占比。但過往的披露顯示,字節在秦淮的客戶中長期占據絕對比例。根據2022年財報顯示,字節跳動的收入分別占秦淮數據 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總收入的 81.7%、83.2% 和 86.3%。
就全球范圍看,互聯網頭部企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放緩,這也影響了IDC企業的景氣。根據瑞士信貸的數據,預計 2023 年上半年與前六個月相比將增長 3.75%。瑞士信貸表示,相比之下,在 2021 年上半年實際增長 18.49% 之后,2022 年上半年的預計增長為 3.96%。在較低景氣以及成本和債務壓力下,萬國、世紀互聯能否實現扭虧,秦淮數據能否繼續凈利潤增長規模,值得進一步關注。(燕云)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