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花錢要問效|世界速訊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花錢要問效

規模超6.7萬億元,同比增長6.8%——今年一季度的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鮮明特點。這些資金如何確保花得規范、到位、效果好?還需牢牢抓住預算績效管理這個“牛鼻子”。

2018年,針對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的重投入輕管理、重支出輕績效等問題,我國正式吹響了“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改革號角,著力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壓力挑戰和疫情沖擊,這一重要改革不斷提速加力。通過擴大部門和單位整體支出績效評價范圍、優化績效目標管理、深化評價結果應用等方式,預算績效管理真正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要我有績效”變為“我要有績效”。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有的地方在全國率先出臺預算績效管理地方性法規,讓改革步入法治化新階段。多年合力探索下,我國預算績效管理底子更扎實、制度更完善、方法更科學。一些低效無效、不合理預算在績效管理的“火眼金睛”下被及時審減,讓財政資金真正投向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

然而也應看到,實踐中仍存在績效目標不清晰、統籌不高效、結果應用不充分等問題。在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迫切需要積極財政政策精準發力的當下,“花錢要問效”還應加把力。

在“拿啥評”上多點努力。績效指標設置是否精準從源頭上決定了績效評價的質量。財政部曾于2021年發文,明確了中央部門項目支出核心績效目標和指標的具體編制方法,進一步加強源頭規范。各地也深化探索,加快形成覆蓋不同行業領域的規范化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然而,績效指標如何設置得既科學精準又便于操作,既嚴謹專業又讓人能看得懂用得上,仍是一個實踐難點。在這方面,還需加大研究探索,既要結合各自實際,也要充分借鑒外部有效經驗,下“繡花”功夫把績效指標做實、做精、做優。

在“怎么管”上多點合力。預算績效管理系統性強、專業度高,需要高效的協調管理機制保障。在一些基層實踐中,仍存在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分工不清晰、專業人力有限等問題。各方還需進一步明確職責定位、規范工作流程、優化人才配置,通過理順機制、提升效能,合力推進預算績效管理落細落實。

在“如何用”上多點魄力。評價結果運用是績效管理的關鍵一環。近年來,通過完善績效評價發現問題整改機制,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預算安排、改進管理和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據等方式,績效管理“指揮棒”更加有力有效。但一些地方仍存在評價結果應用錯期滯后、落實效果不佳等問題。在這方面還要多一些改革和落實的魄力,在客觀評價的前提下,該減的減、該調的調、該停的停,讓評價結果真正能說得上話、發得出力。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探索預算績效管理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也說明大家切實嘗到了改革甜頭。當下的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已步入提質升級新階段,各方要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深化研究探索,持續推動改革走深走實,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添動能。(董碧娟)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