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風采|科學島上“種太陽”
【巾幗風采】
原標題:黃素貞和她的團隊將極限質量要求嚴格落實到“人造太陽”的每一項科技攻關和每一道操作工序上——(引題)
(相關資料圖)
科學島上“種太陽”(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華 通訊員 施院生
403秒!中國“人造太陽”再獲重大突破!
4月12日21時,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控制大廳內一片沸騰,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有著“人造太陽”之稱的托卡馬克裝置高約束模式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在安徽合肥,人們習慣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在的地方稱為科學島。“人造太陽”刷新世界紀錄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從這座科學島上傳出。
作為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綜合辦主任,也是“人造太陽”大科學工程質量管理團隊負責人,黃素貞和她的團隊一起見證了這里的每一個歷史瞬間。他們與科學島上的科學家、技術人員和一線操作人員一起“種太陽”,一起看著“小太陽”不斷突破自我、茁壯成長。
黃素貞在EAST控制大廳查看實驗運行控制情況。受訪者供圖
“走,我們去現場”
像“人造太陽”這樣的重大項目,質量管理十分“苛刻”。將極限的質量要求嚴格落實到“人造太陽”的每一項科技攻關、每一個建設環節和每一道操作工序上,這就是黃素貞和她的質量管理團隊最重要的職責。
曾擔任超導線圈上導體與冷質輸運管焊接項目負責人的衛靖用“痛苦、折磨”來形容將一個實驗做千遍萬遍的感受。這也是黃素貞和團隊成員的共同感受。
“參與焊接的兩種導管壁厚僅為2毫米,溫度過低焊不透,溫度過高可能損傷比頭發絲還細的超導線,一旦失誤就可能使價值上億元的磁體報廢。”衛靖說,沒有什么可以確保零失誤,只有通過成百上千次實驗、分析總結、形成規范的操作流程,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黃素貞告訴記者,托卡馬克裝置運行工況嚴峻,造價昂貴,有的部件一旦安裝,幾乎終身不能維修和更換。質量等級要求如此之高,質量管理過程不得不超乎尋常。
在EAST改造中,曾有一個過程超差沒有被記錄。項目組成員認為這個問題通過后續工序能夠修正,不會對最終質量產生影響。然而,當等離子體所質量主管吳皖燕和黃素貞提及這個細節,黃素貞立馬拉著她說:“走,我們去現場。”
在與現場工程師反復溝通后,他們最終確定了可以確保萬無一失的方案。在黃素貞看來,“質量管理講究所有問題如實追溯和記錄,來不得一丁點馬虎。”
后來該裝置不斷創造世界紀錄,與團隊高標準、嚴要求的質量管理密不可分。
2006年,我國與多個國家共同建設“人造太陽”ITER項目。黃素貞所在的大科學工程質量管理團隊負責質量把控的導體、校正場線圈等核心部件制造任務,實現了100%按進度高質量產品交付。
不僅會“管”,還要會“理”
“人造太陽”項目集成性高,需要多個團隊緊密配合。“科學家的思維有時會天馬行空,靈感來了就想立馬實現。”黃素貞說,她十分理解科學家的這種“狀態”,但這也會給質量管理團隊帶來難題。
根據要求,科學家開展新項目研究時,需要詳細進行需求分析、設計驗證和接口確認,還要按照流程進行詳細評審,但這些要求有時卻不那么容易執行。
有一次,黃素貞團隊發現一項設計的驗證材料不全。項目負責人為難地解釋說:“這個課題國際國內都很難找到類似經驗數據比對,設計驗證很難。”
這件事讓黃素貞和質量管理團隊成員很受觸動,促使他們重新思考“管”與“理”的關系。“大科學工程的協同攻關,如果沒有完整的管理體系就會亂套,但管理不能只是‘管’,我們還要幫助科研人員去‘理’”。
“有規范按規范辦,沒規范我們要幫著建立規范。”黃素貞覺得,對于工程項目的質量監督把控,質量管理團隊需要一絲不茍、不容半點偏差,但對于自由探索項目,優化管理流程、最大程度保護創新,同樣重要。
有時,管理人員認為技術人員不合規,技術人員卻會覺得是管理人員不懂行,雙方出現分歧在所難免。ITER電源采購包負責人高格提到了一件小事。
一次技術升級,技術人員剛說出新方案,專家就追問“原來的方案什么樣?”本以為這會難倒技術人員,沒想到質量工程師立刻就把前期項目所有的技術文檔調了出來。“十幾個盒子的材料,井然有序,連專家也不得不佩服。”
共事時間久了,大家彼此都能理解對方的“苦衷”。質量管理工作嚴格并非“找茬”,而是為了共同的目標——把“人造太陽”造好。
“這里有我們的事業”
“質量管理是個得罪人的活兒。”黃素貞說,質量管理團隊要敢于站出來說不,這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專業知識儲備以及溝通協調能力。
黃素貞還記得,剛開始做質量管理工作時,涉及的工作屬于“高精尖”,專業學科領域眾多,快人快語的她在進行質量檢查時,經常被反問到“卡殼”。
喜歡反思的黃素貞說:“我經常道歉。”
如果說以前是因為業務知識不足而感到抱歉,現在的道歉更多的是因為與人打交道時的態度。黃素貞認為,這是一種與人相處的智慧,“其實女性做這份工作是有優勢的。”
也許是偶然,也許是工作性質使然,質量管理團隊的60多位核心成員大多都是女性。黃素貞認為,在重大課題的質量把關和協調溝通中,女性細膩、耐心、堅韌的性格優勢與智慧就體現出來了,能為嚴肅緊張的科研工作提供別樣的溫暖服務。
“我們的服務意識,建立在對科研人員的理解上。”黃素貞說,與管理人員相比,科學家付出的更多。說起科學家,黃素貞的聲音提高了一些,“他們為了科研事業付出了畢生心血,是一群純粹的、可愛的人。”
“‘甘于奉獻’在我們這里不是抽象的詞語。”黃素貞說,她看到了一群優秀的院士、科學家、工程師……拼盡全力為“人造太陽”努力,也看到了“不再那么遙遠的‘無限能源’”。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人造太陽”大科學工程質量管理團隊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黃素貞在表彰大會上作為代表發言。那一天,她特意佩戴了研究所的所徽。“這里有我們的事業,這里也是我們的驕傲。”黃素貞指著衣服上的徽章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