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那些爆火的“文旅局長”們,給當地帶來了什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那些爆火的“文旅局長”們,給當地帶來了什么

這年頭,沒兩把刷子似乎還真不好意思去扛起“文旅局長”的職務。前有四川省甘孜州道孚縣文廣旅局局長降澤多吉,玩Cosplay、扮宇航員,后有黑龍江塔河縣文旅局長都波零下20多度,在雪地里一襲鄂倫春族長裙,為家鄉“凍人”代言……百花齊放又火爆出圈的“文旅局長”們,使出渾身解數引流拉客。

漫畫:張建輝

這是一個情緒消費的年代。一個甜野的丁真,讓很多人特意跑到理塘,理塘也因此名噪一時。“流量狂飆”的背后,是人們消費與走近的欲望。這種各具特色的地方展示,其實刻畫著同樣各具特色的美好家鄉,吸引著無數人去走一走。有人問:那些爆火的“文旅局長”們,究竟給當地帶來了什么改變?

有些改變,是看得見的:比如,“文旅局長”和“網紅”之間的反差打破了人們對官員的刻板印象,官民之間的距離更近了;又比如,“文旅局長”們粉墨登場的背后,對應著地方部門開放的心態和創新思維,這樣的宣傳效果顯然好于明星走馬觀花式的代言。尤其是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這種主動擁抱互聯網,利用新媒體為地方宣傳引流的嘗試,其實是給整個文旅產業的轉型與迭代做了很有示范價值的暖場表演。如今,驢友不一樣了、傳播手段不一樣了、家鄉風物不一樣了,我們的文旅市場,自然也該有不一樣的表達。

我們更加期待,文旅市場也能“活起來”“火起來”。在網絡上的火爆,帶給當地的除了海量關注,更多的是壓力。當地文旅部門更應關注旅游基礎設和施旅游服務質量的提升。如何留住情緒消費下的新游客,如何將“頭回客”變成“回頭客”,這不是一個網絡爆品能回答的命題。(鄧海建)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