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被統一豈止讓人“膈應” 全球播報
(資料圖)
原標題:招牌被統一豈止讓人“膈應”
有一種“強迫癥”,叫“統一招牌”——近日,“沈陽一街道沿街店鋪被統一規定黑底招牌”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當地街道回應:此處打造的是“景觀路”,系歷史文化街區。
網友發布的多段視頻顯示,涉事地一處十字路口的沿街商鋪包裝為黑色,招牌也是黑底白字。對此,網友紛紛吐槽“有點膈應”,對官方回應并不買賬。此番劇情,是不是似曾相識?
事實上,近年來,上海、西安、湖北等地,都曾出現類似鬧劇。從“清明風”“番茄風”到“密不透風”,千店一面的鬧劇“你方唱罷我登場”。人們不禁要問:老跟一塊招牌過不去,到底是管理者審美清奇,還是壓根聽不進群眾呼聲?
招牌是城市的門面,規范管理當然有必要。比如,對那些為吸引眼球博出位、違背公序良俗、存在安全隱患的招牌,相關部門就該及時出手。但“規范”不等于“規定動作”,不代表什么都要管。當地不按常理出“牌”所造成的影響,可不只是讓人生理不適。
對經營個體來說,傳達品牌是招牌最重要的功能,說白了,就是招攬客人。一旦統統被強求一律,其辨識度便大為削減,甚至起到反面作用。正如有網友擔心“婚紗婚慶店怎么辦”,清一色的“黑白配”,既對日常經營帶來困擾,也給顧客平添了諸多不便。
就街區整體而言,過于追求面子上的整齊劃一,怕是對所謂的景觀有什么誤解。錯落有致、各美其美的招牌,本身就自成一番風景,如在日本東京街頭,很多招牌雖并不整齊,但并不會讓人感到凌亂,反而因為強調個性,總能給人一種“見牌如見人”的美感。
總是執念于“白茫茫一片真干凈”,就難免“丑得整整齊齊”。或是為了創建文明城市,或是打造歷史文化街區,一刀切地“造景”,是在扼殺城市的生機和活力。當這樣的做派被曝光于眾,相關單位又常常在輿論的壓力之下,重新換上原來的招牌,浪費資源和行政成本不說,從更廣義的維度看,這對公信力和營商環境,未嘗不是一種無形損耗。
運動式的粗暴治理,換不來城市之美。哪怕同樣是統一管理招牌,有的地方的做法就沒有招致反感:根據周邊環境規劃不同的店鋪招牌底色,由店主選取喜歡的顏色和字體,同時注重保留老招牌的特色。從中不難看出一些區別:一個換位思考、尊重實際,一個理由雖然冠冕堂皇,卻與群眾所需背道而馳,正應了那句網絡流行語:“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此事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可見懶政思維的“慣性”之大,個中原因值得深思。(高維)
標簽: